陕甘宁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交界地区建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也称陕甘宁边区。1937年9月,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0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奉命改组为陕甘宁边区银行,曹菊如任行长,总行设在延安,下设三边、绥德、庆阳、关中4个分行。边区的货币发行为扶植发展农业生产、建设边区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陕北苏维埃地区改称为陕甘宁边区,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
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
陕甘宁边区货币政策指示(1938年8月17日)
陕甘宁边区银行历任行长
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同时也为发展边区对外贸易,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延安光华商店。为了解决市面上辅币不足的问题,经边区政府批准,边区银行于1938年6月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了“光华商店代价券”作为辅币券。共计发行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柒角伍分六种。截至1941年2月18日,光华券共计发行438万元。
光华印刷厂厂部旧址
绥德光华商店开业纪念摄影(1940年4月12日)
光华商店代价券
皖南事变发生后,陕甘宁边区遭受严重的经济封锁,边区财政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边区政府为了发展边区经济,支持抗战,于1941年1月28日通过了“发行边币、禁止法币在边区内流通”的决议。同年2月授权边区银行发行面额为一元、五元、十元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券(简称边币),并以边币逐渐收回“光华商店代价券”,使边币成为边区唯一的法定货币。
1943年下半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物资匮乏、物价飞涨的局面。为巩固与稳定边币币值,扩大边币流通范围,1944年,陕甘宁边区银行以边区贸易公司名义发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自1945年6月1日起,“商业流通券”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本位货币,边币陆续收回。
为打击法币,整理金融,活跃市场,1944年5月23日,西北财经办事处第五次会议作出《关于发行商业流通券的决议》,由陕甘宁边区银行以边区贸易公司名义发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每元折合陕甘宁边币20元(实际流通为15元)。图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布告(1944年7月1日)。
边区政府为了经济发展,多次举办工业展览会
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
陕甘宁边区银行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实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调剂金融、促进生产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开办初期资本10万元,到1941年发展壮大为400万元。业务涵盖存款、贷款、汇兑等,到1945年各项贷款达到211576万元券币,其中农业贷款1945年比1942年增长了68倍,有力地支持了边区经济建设。
陕甘宁边区银行向群众发放生产贷款(1943年)
陕甘宁边区的造纸厂(1942年)
策划:办公厅、金融研究所、钱币博物馆
制作:陕西省分行、山东省分行、浙江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