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巍峨的骊山北麓,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形封土堆孤独而倨傲地矗立了两千多年。这里是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墓所在地,山陵下深埋着他为自己“身后之国”准备的无数珍奇陪葬品。其中,一组以青铜铸造的马车格外引人注目:四匹青铜骏马牵引精巧华丽的双轮战车,仿佛仍在护卫着陛下的魂灵,准备继续驰骋于永恒的来世。当考古之光将它们重新唤醒,人们惊叹于它们跨越千年的工艺与传奇。一段埋藏已久的故事,就此拉开帷幕。
惊现世间的地宫秘宝
1978年6月的一天,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的考古勘探现场上,一位考古队员意外发现了一块造型精致的青铜饰件——看起来像是马头上的装饰。这不起眼的碎片令在场的人心中一惊:难道地下埋藏着与马有关的陪葬坑?考古队随即对这一带进行详细勘测,最终确认此处存在一个大型陪葬坑。它起初被编号为“秦陵陪葬坑3号”,后来人们根据出土物将其称作“铜车马坑”。
欣喜很快被紧张取代。1980年冬,考古学家正式发掘铜车马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坑内的木椁早已朽烂,厚重的黄土坍塌,将木椁内的两乘铜车马彻底压碎。当它们出现在考古人员眼前时,已是满地碎片!面对如此脆弱的文物遗存,任何轻率的动作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更糟糕的是,破碎的铜车马处于深达8米的坑下,正值隆冬,地下土层已冻结成硬块,继续发掘会对遗址及文物本体造成额外损伤。考古队当即决定调整策略:暂停现场清理,改为将这两乘铜车马连同周围土块整体打包,搬迁至室内再做细致发掘。他们在坑壁四周插入特制钢板,小心翼翼地将铜车马和底部土层一同切割,再进行加固,随后用吊车缓缓提升出坑。工作人员屏息凝神,现场只有机器的低鸣声。终于,这两乘沉睡地下的始皇御车稳稳地离开了沉睡的地宫。
“3D拼图大战”:碎片中重生
当铜车马被整体移入实验室后,迎接考古工作者的却是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拼图大战”。两乘马车碎成了3000多块碎片,它们不仅大小形状各异,许多还发生了形变甚至细裂。这无疑是对文物修复工作者智慧与耐心的巨大考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此专门成立了铜马车修复小组,集结了考古、材料、机械、焊接等各方面专家和技术工匠。
面对满地残片,修复师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矫形”难题。大量青铜零件因受压而弯曲变形,必须先将它们恢复原状,否则后续拼合将无从谈起。然而,青铜本身就含有杂质,埋藏地下两千年后韧性变差,异常脆弱,稍有用力不当就会断裂。比如一号车那直径约1.2米的圆形伞盖,当时已碎成上百块碎片,而且每块碎片表面的弧度各不相同,厚薄不均(厚度在1毫米到4毫米) 。要把这100多片碎青铜重新矫正并拼回去,难度可想而知。为此,技术人员特地研发了一台专用矫形机床,通过持续施加均匀且渐进的压力,一点点将伞盖弯曲的碎片“压”回原本的弧形,许多变形的车轮、车板等部件也用类似方法矫正如初。
第二大修复难题是连接断裂的部件,尤其是那些需要承重或受力的关键结构,如车轴、车轮、车舆底板等。如果简单采用粘接的方法,强度远远不足,稍一用力就可能再次折断,因而必须采用金属焊接。可传统的高温焊接无疑会对青铜表面的彩绘和周边区域造成损伤——焊接点温度动辄数百上千摄氏度,足以将残存的彩绘颜料烧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修复团队绞尽脑汁,最终采取了低温铅焊工艺:选用熔点较低的铅锡合金作为焊料,在相对低温下熔融后将碎片焊接起来。与此同时,团队还采用一种新型合金作为焊接材料,提高了青铜的强度和韧性。经过精心焊接,断成数截的车轴重新挺直,脱落的车轮重新稳固,整辆马车再次“站”了起来。
就这样,从1980年年末出土到1988年修复完成,整整8年的时间里,文物修复工作者们将3000多块散乱残片重新修复、循序、拼接,让完整的铜车马重现人间,复原了秦始皇帝陵地宫中那一幕盛大的车驾场景。
车同轨:秦帝国的辉煌往事
当往日的荣光再现世间,早已习惯汽车、火车和飞机的现代人类,却对那个遥远时代的“高科技”充满陌生。它有什么用?它真的很厉害吗?
其实,早在商周时期,贵族身份和军事实力就体现在拥有战车的数量上。史载西周军队常以乘计数,每乘包括一辆战车和配套步兵。到了战国时代,骑兵兴起,但战车仍是平原战场上的重要利器,亦是统帅指挥军队的流动指挥台。秦穆公时曾击退北方游牧部族,获取良马;自秦孝公、惠文王以来,秦国大力推行马政,在西北边疆的陇西、北地等地开辟牧马草原,培养和征集了大批优良战马,为军队源源不断地提供骑兵和拉车的马匹。可以想见,正是有了充足的马匹储备和训练有素的车兵、骑兵,秦军才能锐不可当地席卷六国。铜车马所呈现的四马一车制,便是战国晚期标准的御驾模式之一——四匹马同心协力拉动双轮战车——马与车密切配合冲锋陷阵。那位站立执鞭的御手俑,眼神专注,似乎正在听候将令。四匹铜马整装待发,仿佛下一秒就要奋蹄奔驰。这无声的场景,再现了秦军战车纵横疆场的气势。
统一六国之后,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新的帝国不仅在军事上所向披靡,在制度上也全面统一。著名的车同轨政策就是其中一例。秦朝下令全国车舆的轴距规格统一,各地道路的车辙宽度相同,从而保障车辆畅行无阻,这一措施大大促进了帝国交通和行政的整合。此外,秦始皇在位期间多次巡游天下——他巡视东南沿海、封禅泰山、南征百越——每一次出巡都少不了大批车马随行护驾。《后汉书・舆服志》中曾有记载:“古者诸侯贰车九乘。秦灭九国,兼其车服,故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半之。属车皆皂盖赤里,朱轓,戈矛弩箙,尚书、御史所载。最后一车悬豹尾,豹尾以前比省中。”由此,可以想见始皇帝当年的出巡车队必然规模空前,从车、安车、辒辌车等浩浩荡荡,车上旌旗招展,大量车马徒属随行簇拥护卫。这与复原后的铜车马相一致。可以说,秦始皇陵铜车马正是那个车同轨时代的缩影:既象征了秦国凭借车马兵威一统天下的武功,也体现了帝国建立后礼制车舆的规范与威严。
千古战车,永恒铭记
岁月流转,如今这两乘重生的铜车马静静陈列在博物馆中,帝王的气派和工匠的智慧依然熠熠生辉。为了更好地守护和展示这一国之重宝,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新的铜车马专题展厅业已建成开放,让公众得以近距离欣赏这跨越千年的皇陵御驾。当人们伫立在铜车马面前,仿佛可以穿越时空,看到秦始皇当年巡游天下、车驾旌旗的盛景。
这种震撼与感动也激发了今人的创作灵感,国家宝藏(统一气象)铜车马15克银币,用现代铸币工艺重现了青铜御车的雄姿,令每一位珍藏者在掌心便可触摸帝国的往昔。青铜铸就的不朽传奇、统一帝国的盛景,通过这种方式被铭记与传扬。
(作者为“耳朵里的博物馆”品牌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