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从“狩猎”邮票看敦煌壁画展现出的力量之美

[日期:2025-07-02]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朱彦 [字体: ]

有关狩猎的内容,在敦煌邮票上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我国在1952年7月1日发行的特3《伟大的祖国——敦煌壁画(第一组)》邮票的第一图“狩猎·魏”中,这枚邮票取材于莫高窟西魏第285窟。

图片

第285窟是大型覆斗顶禅窟,位于九层楼以北,是敦煌石窟中最早有明确纪年的洞窟。第285窟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佛教的内容,又画了道家的神灵和天宇,还有印度婆罗门教诸神。在同一个洞窟中,既有西方的日月神阿波罗和狄安娜,也有中国的日月神伏羲和女娲;既有西方的大力士药叉,又有中国的大力士乌获;既有印度佛教的飞天,又有中国道家的羽人。中西方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在这里交汇到了一起。第285窟从洞窟形制、壁画内容、信仰思想等方面,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中原汉文化、西域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并存和逐步融合的痕迹,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见证,是创造新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的一个转折点。

从这枚邮票上可以看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的猎人和牦牛。猎人弯弓搭箭,准备射猎一头巨大的牦牛。画面中的牦牛毛发清晰,正在向山上竭力地攀登,似乎山势太陡峭,绘画作者用简洁细腻的手法描绘出牦牛浑圆的身体和力量之美。牦牛很大,猎人与牦牛的距离很近,可猎人却没有丝毫胆怯。从描绘出的弓及弦的曲度以及猎人拉弓的胳膊和腿部的姿态,都可感受出力量的美感,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令人称道。时隔36年,1988年5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的T.126《敦煌壁画(第二组)》邮票中再次出现了狩猎的内容,即(4-1)“西魏·狩猎”。

图片

这枚票图的内容来自莫高窟第249窟窟顶南坡。第249窟与第285窟有些接近,壁画内容也非常丰富。西坡画有阿修罗,四目四臂、手托日月;两侧绘有雷公、电母、风神、雨师、乌获等;东坡绘出了二力士捧摩尼宝珠及胡人与乌获百戏;南坡画有道教题材的西王母乘凤车浩浩荡荡地巡游。一窟之内东西方及多民族的元素汇聚一堂,颇为精彩。敦煌研究院对此窟的评价是“在继承外来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汉魏以来中国传统的神仙思想和表现技法,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充分显示了佛教和佛教艺术不断中国化的特色。”

“西魏·狩猎”邮票上那3只矫健的黄羊(一说是鹿)昂着头正拼命狂奔,后有一名猎人跨马疾驰,穷追不舍,并手举标枪,作投射状。画面下方中部有一猛虎奔跑,线条流畅,似在腾挪之际产生了幻影,跳跃中的猛虎正欲再次向前跃起。在极限片上可以看到,猛虎前面正有一人骑马拉满弓回身射虎,与猛虎欲扑之势相对,令画面情境气氛极度紧张。

图片

这位猎人毫无畏惧之色,显示出一种成竹在胸的架势,就连他的坐骑都竖身向上,极具力量感。虎的凶猛,羊的惊慌,猎人的勇敢机敏中,均透出各自特有的动势和力量,将力量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与画面背景里静态的山峦树木相对,更透出壁画中青龙、白虎等在动态中呈现出的力量之美。画面线条活泼流畅,动势夸张,画面那强烈的动感,令人叹服。第249窟的狩猎画面尽情展示出各种生灵的风采,马、鹿奔跑的风驰电掣,虎跃起的威猛雄壮,猎人骑射拉弓的力量之美,让画面产生了力量的共鸣与交响。

狩猎是古代游牧生活的生动写照,从这枚邮票中可以看到人们狩猎的对象是什么,使用的工具是什么,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点滴见证。张大千对两魏敦煌壁画的理解是“两魏疏冷,林野气多”,笔者认为这种林野气便是来自这原始的力量,是一种阳刚之美。

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朱彦

编辑:高阳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2025文化遗产主题集邮展览暨第二届京津冀集邮展览将于7月26日在北京举办
下一篇:《莫干山》特种邮票介绍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