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安得长洲田,清水稻百畦——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十五)

[日期:2023-12-19] 来源:中国集邮  作者: [字体: ]


图片

图片

图1、图2为《水稻栽培》纪念封


图片

图3为《中国现代科学家——袁隆平》纪念邮票


图片

图4为《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五十周年》


图片

图5为《科技创新(四)》纪念邮票


民以食为天。我国南方人每天的主食大米,出自水稻。作为五谷之首,稻米贯穿着我国农业时代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7000年前,长江流域的先民就曾种植水稻,时至今日,我国水稻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0%左右。世界上有近一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仅在亚洲,就有20亿人从大米及大米产品中摄取热量与蛋白质。水稻早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最新研究表明,我国的水稻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2万年前—1.6万年前,1993年中美联合科考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了最早的古栽培稻。我国在大禹时期就已广泛种植水稻,《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大禹命令伯益给大家分发水稻种子,种在水田里,命令周的先人后稷给大家分发食物。他还命令有多余食物的地方,调配分给那些少的地方。


东汉时,南方的人口逐渐增加。东汉末年连年战争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遭受到很大的破坏中原人民大量逃入长江流域,增加了南方的人力,同时带来了北方各地区较高的生产技术,这对于长江中下游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但是南方的自然环境及其相应的作物栽培方法和北方有许多区别。水稻对生长条件和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首先,水稻需要田面有适量的水,即使南方雨量比较多,但也需要讲求水利,以便灌溉。由于南方多丘陵地,斜坡不能蓄水;又有不少低洼地,容易被水淹没,这就给南方的土地利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尽管春秋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如此发达,但南方由于地广人稀,经济文化的发展仍比不上中原地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长期人工和自然的选择,水稻的品种和种植技术愈发地先进成熟,南方成为主要种植区域。水稻还在我国广为栽种后一路向西进入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


水稻种植基本都包括下列步骤:整地、育苗、插秧、除草除虫、施肥、灌排水、收割、干燥、筛选进仓。以上繁琐且重要的环节,催生了许多当时先进的生产方法及制作工艺。西汉氾胜《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宋代陈旉《陈旉农书》、元代王祯《王祯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这些书里对水稻种植都有记载。


《氾胜之书》提出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为“烤田”之术开端。《陈旉农书》对于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已提出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王祯农书》称“稻有粳秫,稻借水性、渍种、催芽、芟薅、插秧”云云。《农政全书》对稻作技术更是做了全面系统的总结。


半个世纪以前,1973年,袁隆平成功研究出世界上首例杂交水稻,因此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今年10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世界上第一株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五十周年》纪念邮票,以突出其纪念与科普意义,并表达了对袁隆平院士的敬意,展现了科技与艺术、传统与当代的碰撞与融合。11月1日,中国邮政又发行《科技创新(四)》纪念邮票一套5枚,其中有一枚是“多年生稻”。多年生稻是水稻育种的一个创新,只需栽种一次,就可连续收割两季或通过越冬后收割几年,极大地减少了劳动力投入,并且产量保持相对稳定,实现了水稻的轻简化生产。


中国古代诗人咏水稻诗歌甚火,如宋代有范纯仁“安得长洲田,清水稻百畦”、黄裳“黄云连天夏麦熟,水稻漠漠吹秋风”、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等。实在是妙极了!





作者:王渝生(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宋郁瑨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邮政公布100家《甲辰年》邮票原地邮局
下一篇:第1798期《天龙行健》大版折、《甲辰年》生肖邮票小版折、《腾龙献瑞》同题材三地小全张纪念邮折摇号结果公告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