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寻方寸间中华文明之源
[日期:2023-12-07] |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赵玉龙 |
[字体:大 中 小]
|
中国邮政于2023年10月17日发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一套4枚。此套邮票以“中华文明探源”为主题,图案名称分别为: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此套邮票设计精美,具有三个显著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邮政已发行多套与文物、博物馆相关题材邮票,但是以中华文明探源为题,特别是集中展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发展情况的邮票,这还是第一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及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大型古遗址是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典型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大型古遗址保护利用工作。1961年,国务院将26处古遗址、19处古墓葬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共同编制《“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正式启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2009年,在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国家文物局提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概念,印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自2010年至今已开展四批评定工作,共评定北京圆明园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5处,山西晋阳古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118处。在党和国家日益重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今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设立与运营对于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民族观国家观,增强文化自信、巩固国家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图稿内容具有很强代表性,充分彰显了此套邮票的设计主题。邮票图稿选用的四处遗址,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点发掘研究,被考古学界普遍认定为具有都邑性特征的遗址。多年来的考古成果表明,中华文明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这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另一方面,图稿顺序严谨,图1至图4以遗址存在时间为轴,依次展示了浙江余杭良渚(距今约5300-4300年)、山西襄汾陶寺(距今约4300-3900年)、陕西神木石峁(距今约4300-40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距今约3800-3500年)的遗址发掘情况和代表器物。特别是在每幅图选取的代表器物上,笔者认为也暗藏匠心。

良渚遗址以玉闻名,图1选取玉制三叉形器,体现了良渚早中期玉三叉形器制作的极高工艺水准。图2陶寺遗址选取的陶制朱书扁壶,对于探索汉字起源与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图3石峁遗址选取的神面立柱石雕,对于认识中国早期文明艺术造诣和精神信仰提供了难得的实证。图4二里头遗址选取的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则展现出了恢宏的王朝气象。石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体现了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描绘了中国古代先民从新石器时代逐渐步入青铜时代的历史脉络,更印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和绚丽多彩的丰富内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采用胶印雕刻联合印制工艺。为了突出文物的艺术特征,4枚邮票采用了4种不同颜色的雕刻油墨,突出了文物的色彩特点。同时,邮票的背景也采用专色叠色印制。每枚邮票在紫光灯下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发光特效,突出历史质感,增添文物的神秘寓意,展现出瑰丽辉煌的历史文化遗韵。

寻根探源、叩问来处,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种邮票正是以此为指引,以邮票独有的设计方式和印制工艺,让集邮爱好者在方寸之间沉浸式感悟古人的人生观、宇宙观,感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寻觅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展现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