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今天,我们迎来了端午节。
端午,又名端五、重午。端有“初”的意思,故称初五为端五。夏历的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好是午月,古人还常把五日写成午日,于是端五又称为重午。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之名始于魏晋。晋人周处《风土记》中有:“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端午本是仲夏月的第一个午日,即农历的午月午日,后人们用数字记时体制取代干支记时体制,以重五取代重午,但仍保持端午之名。端午与夏至在六朝曾经并重,随着岁时节日体系的完善,端午最终替代了夏至,夏至的节俗功能大都潜移至端午节俗中。此节的根本意义是在夏至时分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中,驱瘟防病,护佑人生。
端午节日地位的上升与屈原传说的流传有密切联系。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
2018-15M《屈原》小型张
屈原像
设计者:李云中
发行时间:2018年6月18日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起源于水上驱邪逐疫活动。唐宋时期,端午成为朝野重节,竞渡成为端午的主要活动。端午竞渡,文人偏重于纪念屈原,而一般百姓将竞渡看作是禳灾、祈年。竞渡作为水上竞技项目,很早就有了娱乐成分。现代,五月龙舟大赛已成为国际性体育竞技项目。端午节因此也被称为龙舟节。
避瘟保健是端午另一节俗。人们视五月为“恶月”,避忌的手段有:悬艾、挂菖蒲,佩彩丝避瘟,戴香包,沐浴兰汤,喝雄黄酒,点朱砂。为了避恶,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称“躲端午”。端午采药,是自古相传的节俗传统,《荆楚岁时记》:“是日,竞渡,采杂药。”采药从正午开始,传说这时采集的草药,药效最高。
2001-10《端午节》
(3-1)赛龙舟
设计者:尚予、黄里
发行时间:2001年6月25日

端午日
唐·殷尧藩
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
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
几人湮没几垂名。
殷尧藩,浙江嘉兴人,唐代诗人。性简静,美风姿,工诗文,好山水。这首诗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对端午节的重视,每到端午节时,家家户户都进行各种庆祝活动,而节日的气氛则引发作者对岁月如梭、年华易逝的感慨。
悠悠艾草香,
片片粽叶长。
一年一端午,
一岁一安康。
中国集邮
恭祝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