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第1611期 惊蛰 | 春雷一声响 九尽桃花开

[日期:2023-03-06] 来源:中国集邮  作者: [字体: ]

图片

今天,我们迎来了惊蛰节气。本日的干支五行吉祥色是黑色


图片


农历二月,山河日暖。阳气化作春雷,唤醒了冬眠的动物;化作春雨,滋润着待放的百花;化作春风,融尽了冬日的残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时节,百花盛开,冬眠的昆虫也都来凑热闹,或跃于枝头,或觅食于花草间;安静了一冬的田野也热闹起来,到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生机的节气,世间万物皆沐浴在春的恩泽中,正所谓“九九”艳阳天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1992-7 昆虫

4-1)七星瓢甲

4-2)半黄赤蜻

4-3)大草蛉

4-4)中华大刀螳

设计者:殷会利

发行日期:1992628



图片
节气物候

一候桃始华
二候鸧鹒鸣
  三候鹰化为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初绽,乃闹春之始。《诗经·豳风·七月》有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鸧鹒)”即黄鹂,因感春阳之气而开始鸣叫。布谷鸟古称“鸠”,鹰化为鸠是古人对物候变化的一个误解:仲春时节,人们很少看到鹰,但鸠却频繁出现,便认为是鹰变成了鸠。实际上,此时鹰正躲起来孵育小鹰,鸠正忙着鸣叫求偶,所以出现了“鹰少鸠多”的现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13-6 桃花

设计者:郝旭东、李庆发

发行日期:2013年3月16日


图片
节气民俗


惊蛰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二月节,它标志着仲春的开始。古人在四季交替时要举行祭祀祈福活动。《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春天的郊祭,就在惊蛰时节举行。


图片

2015-4 二十四节气(一)

(6-3)惊蛰

设计者:刘金贵、王虎鸣

发行日期:2015年2月4日


《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中“惊蛰”一枚,表现了惊蛰前后草木发芽,渐浓的绿色透着勃勃生机,人们开始春耕的景象。


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周礼》)在我国传统神话中,专司打雷的雷公是位鸟嘴、人身、有翅的神仙,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取天人合一、顺应天时之意。


惊蛰日,万物苏醒,害虫也会随之而来。我国的一些地区有“祭白虎”“打小人”“炒豆子”“吃梨”的民俗,祈福健康平安。


图片
节气诗词

图片
有怀正仲还雁峰诗
图片

【宋】舒岳祥

松声夜半如倾瀑,忆坐西斋共不眠。

一鼓轻雷惊蛰后,细筛微雨落梅天。

临流欲渡还休笑,送客归来始惘然。

掩卷有谁知此意,一窗新绿待啼鹃。


图片
秦楼月·浮云集
图片

【宋】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图片
节气书画


书画作品中不乏表现惊蛰节气的佳作,比如1982年发行的《益鸟》邮票中的第三图,就将惊蛰时节鸧鹒即黄鹂的物候特征跃然纸上。邮票画面中,一只黑枕黄鹂飞鸣枝间,活灵活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T.79 益鸟

(1)戴胜 

(2)家燕
(3)黑枕黄鹂  

(4)大山雀
(5)70分 斑啄木鸟

原画作者:田世光

设计者:李印清

发行日期:1982年9月10日


本套邮票的原图均由田世光(1916—1999)先生绘制。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


本套邮票中,益鸟形象真实可爱,动态轻盈洒脱,色彩富有变化:邮票第一图为栖息在山石上的一只戴胜,羽冠耸起,刻画细腻;第二枚的图案是两只家燕,它们在柳枝间栖息、飞翔,怡然自得;第四枚表现了两只在枝间啄食的大山雀;最后一枚为一只正在树干上啄食害虫的斑啄木鸟。背景中的枝、叶、花、草也描绘得相当细致,整个画面色彩艳丽,层次细腻,主次分明,使人看着似乎进入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之中,十分赏心悦目。


图片



参考资料:

余世存《时间之书》

《辽宁日报·艺术特刊》(2022年3月7日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撰稿:郝铁军

图片编辑:吴大卫

编辑:宋郁瑨

排版:孙旗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第1610期 学习雷锋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中国集邮有限公司深入开展“学雷锋”主题系列活动
下一篇:杭州亚运会特殊版式个性化邮票双连张诞生记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