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五)》设计失当?失之于简?

[日期:2022-07-07] 来源:集邮博览  作者:付俊良 [字体: ]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五)》邮票之我见

邮迷品邮 /文章节选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集邮博览》2022年第七期


笔者不才,作为一个邮人和“红迷”,仍不揣浅陋,对比原著(曹雪芹、高鹗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就邮票画面和设计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图片

探春远嫁


窃以为,这是一枚设计失当的邮票。



在前80回中,曹雪芹没有明写探春要远嫁,但从探春的判词、曲词以及一些情节中,可以推测探春远嫁的结局,最明显的是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夜宴之上,探春抽了一支签,上面写着“瑶池仙品”四字,诗云: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这段伏笔,已暗示探春将来必远嫁。

经过了必要的铺陈,在续书中,高鹗“实现”了曹雪芹“让”探春远嫁的意图,但是高鹗似乎违背了曹雪芹的一些意愿,让探春嫁的不是什么王爷,而是海南岛上镇海总制周琼的公子(学界多不认同这个写法,而倾向于和蕃说、王妃说、海外说等)。第100回先描写了宝玉、贾母、赵姨娘等各色人对探春远嫁的所思所想及情感。至第102回《宁国府骨肉病灾䘲 大观园符水驱妖孽》,探春离家远嫁,只是不解的是关于这一情节,原著所用的文字特别简单:“次日,探春将要起身,又来辞宝玉。宝玉自然难割难分。探春便将纲常大体的话,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来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于是探春放心,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显然,与1987年版电视剧中“探春远嫁”而为王妃的“阵仗”(图4)相比,原著(续书)的描写失之于简,尽管未成为王妃,但镇海总制也是一个高品阶的官位,至少应该有个送行的场面吧,平常人家嫁女还有一个仪式呢!而邮票似乎更要与原著契合,简之又简,看不到送行的人倒也罢了,接亲的人也不见,仅有探春一人独立船头,身边连个服侍的人都没有(船舱内好像也空无一人),这与贾府小姐的身份不符,也与即将成为镇海总制儿媳的身份不符。

图片

宝玉却尘


和第3枚“探春远嫁”类似,该枚票也失之于简。茫茫天地间,只有一个身披大红猩猩毡的斗篷、跣足而行的僧人,倒是体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小说主旨,可是,还有其他人呢!



宝玉出家是《红楼梦》中重要的情节之一,同时也是《红楼梦》故事的终结,主要表现的是贾宝玉在经历过种种的情感波折之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

宝玉是在中了乡魁之后离家出走的,致贾府喜忧参半,喜的是宝玉中了第七名举人,忧的是宝玉在考试之后人却不见了,而且一直寻找无果。之后是往金陵料理贾母后事在返回途中的贾政遇见了宝玉,原文如下:“一日,行到毘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早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

如果依原著,该场景显然不应只有宝玉一人。笔者思忖,如果在画面的一角“安排”一汪水和一舟楫,船头再立一个官样的仕人(可以让他背对着观者),可能效果更好,一则能体现原书的内容,二则可以让观者体会当时贾政的表情和心情:惊谔、诧异、怜爱、哀叹……

再不济,还有一僧一道。即便不画上贾政,这一僧一道似乎可以表现一下,毕竟,宝玉是由他们携往红尘中历劫的,而且他们在书中也多次出现。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七月看展哪里去?方寸世界展乾坤!
下一篇:“昆曲”数字化防伪邮资机宣传戳(自贴型)7月15日启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