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第1233期 秋分|昼夜均长短,时节欲秋分

[日期:2021-09-22] 来源:中国集邮  作者: [字体: ]

图片

    9月23日时值秋季的第四个节气——秋分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图片    
   除了指昼夜平分外,秋分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秋分节气的物候特征为:

一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农谚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 秋分,意味着入秋已深


图片

2018-21 二十四节气(三)

(6-4)秋分

设计者:刘金贵、王虎鸣

发行日期:2018年8月7日

    秋分后是每年秋季农事活动最为繁忙的时期,此时部分地区的柿子已经成熟。邮票描绘了老人带领孩童采收柿子的场景,寓意事事平安。


相比于“乱花渐欲眯眼”春风的轻柔,深秋的风要有力量的多。千余年前,同样在农历八月,杜甫对秋风表达过同样的看法:“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一座绕不过的高峰。不同于李白的诗浑然天成,才气横溢,犹如谪仙临尘;杜甫的诗工于格律,创作技巧堪称鬼斧神工,不仅对现实世界的描写细致入微,还把个人的愁思完美地熔铸其中,正如元稹所言:“浩荡津涯,处处臻到。”

为何杜甫形成如此诗风?与他的个人性格成长环境以及多变时局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片

纪93 杜甫诞生一二五〇周年

(306)杜甫像

设计者:卢天骄

发行时间:1962年2月25日

画像采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了诗人清癯的面貌;两侧辅以郭沫若为杜甫草堂创作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图片
少年不识愁滋味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市)。他成长于官宦世家,家庭环境优越,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


除此以外,杜家也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他的祖父杜审言长于做诗,与苏味道等人并称“文章四友”。杜甫十分推崇祖父的文采,曾言:“诗是吾家事。”


在诗艺上,无论是章法、句法,还是诗歌的意境与格调,杜甫都深受祖父影响,并以此为基,形成烙有自身印记的诗风。

图片

2015-27 诗词歌赋

(4-1)杜甫吟诗

设计者:冯远

发行日期:2015年11月12日

    该套邮票由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冯远设计,邮票表现了杜甫《春夜喜雨》的场景,诗人于画面前方,背景为春夜喜雨的诗意情景境,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


盛唐时代丰富的文化活动、开放的文化态度,也给杜甫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滋养。


杜甫五六岁时便在河南郾城看过源自西域,由公孙大娘表演的舞蹈——剑器浑脱;在达官贵人的官邸里听过李龟年的美妙歌声;在洛阳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些丰富的经历在他的诗歌中都有所体现。


当时的著名文人崔尚、魏启心看到他的诗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如李邕、王翰这样的前辈也屈尊与他结交。


包罗万千的盛唐气象,无疑扩大了杜甫诗歌的想象空间,顺风顺水的少年时光,也涵养出他壮志满怀意气风发的精神状态。这样朝气勃发昂扬向上锐气,即使遭遇科举落第的打击,也丝毫不曾衰减,千古名篇《望岳》就写于此时。

图片

2009-20 唐诗三百首

(6-2)杜甫《望岳》

设计者:王虎鸣

发行时间:2009年9月13号

落第的杜甫来到齐鲁大地,望着巍峨挺拔的泰山,不由得赞叹其神秀。他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心中郁结早已烟消云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迈气概充塞胸间,一位满怀抱负的年轻士子形象,便由诗的语言,投映到我们心中。一首《望岳》将诗人少年时代志向高远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体现地淋漓尽致。
图片
赋到沧桑句便工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杜甫第一次来到国都长安,参加科考。然而,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士子全部落选,这让杜甫既悲且愤。


对于杜甫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考试失利,他的人生轨迹自此以后发生重大改变,开启了他的坎坷辛酸下半生。


由于仕途不顺,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杜甫不得不与贫民一道购买低价米粮。后来更加糟糕,还发生过自己的儿子饿死家中的悲惨状况。


更令诗人介怀的是自身才华无人赏识,几次向玄宗皇帝上文也都石沉大海,远大抱负难以施展,令杜甫更加悲苦。

图片

J.92 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

(4-2)杜甫

设计者:李大玮

发行时间:1983年8月10号

画中杜甫衣着简朴,坐于太湖石上,正提笔沉吟。画面突出表现了对杜甫脸型和颜面皱纹及眼神的刻画。几条皱纹,埋藏着杜甫的不幸遭遇;沉郁的眼神,则流露出伤时感世的心情。


比个人情况更加糟糕的,是离乱的时局。天宝年间虽属盛唐,然而,庞大帝国内部积攒的矛盾悄然发酵,而敏锐的诗人已经隐隐察觉。


天宝十载(751年),杜甫写下《兵车行》,对“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的征兵政策表示不满,“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也表达了对百姓的悲悯之情


《兵车行》是杜甫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表明他的关注点逐渐从个人得失转向批评时局,将个人情感国家时局百姓苦难有机联系,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图片

纪93 杜甫诞生一二五〇周年

(305)杜甫草堂碑亭

设计者:卢天骄

发行时间:1962年2月25日

图案来源于四川成都杜甫草堂碑亭外景,设计者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在白色底衬上,再现草堂的风貌;金黄色的两侧边框上,印有朱德1957年题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表达了后人对于杜甫的高度评价与深深怀念。


    安史之乱后,全国战乱不断。一天,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诗篇——“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六首诗,是对乱世之下百姓艰苦生活的鲜活刻画,是对唐王朝统治者的无情控诉;对杜甫个人来说,意味着他构建起烙有个人印记的诗风,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杜甫的诗歌何以伟大?一部分原因固然是他精湛的创作技巧,更多的则是他诗歌中凝聚的儒家精神——推己及人


年少时,杜甫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到了中年,随着个人境况与时局愈发艰难,他逐渐将个人命运与百姓遭遇连接在一起,将自己与百姓的不幸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之下加以反映。

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时,杜甫最先想到的反而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是儒家精神的身体力行者,即使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的诗歌仍能引起广泛共情,被人们传诵。


古代先贤精神永流后世,更多哲思智慧值得我们弘扬。想要了解更多古代先贤故事,请关注2022版《方寸天地——邮票上的中国历史人物》现已开启预售

图片



海报设计:赵郁竹
撰稿:李康
责任编辑:周凯
排版:刘暘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江山如此多娇》邮票原地谈
下一篇:2021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将在线上举办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