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到,仲春始
春雷响,万物长
今天,我们迎来了农历新年的第一个节气——惊蛰。
惊蛰,古称“启蛰”。战国时期古籍《夏小正》曰:“正月蛰,言发蛰也”。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中载:“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说的是,因西汉汉景帝名启,为避其名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说文解字》释,“蛰”者,藏也,这里指的是藏身冬眠的动物。古人认为,此时春雷乍动,惊醒了尚在洞穴中冬眠的动物,是为“惊蛰”。
事实上,叫醒万物的并非有声的惊雷,而是无声的温暖。惊蛰前后,气温回升明显,春光明媚、春雨润泽、春风和煦,正所谓“九九”艳阳天,并由此拉开仲春时节的大幕。《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中“惊蛰”一枚,表现了惊蛰前后草木发芽,渐浓的绿色透着勃勃生机,人们开始春耕的景象。
2015-4 二十四节气(一)
(6-3)惊蛰
发行日期:2015.2.4
设计者:刘金贵、王虎鸣
惊蛰时节的物候特征为:
惊蛰之日桃始华,
又五日鸧鹒鸣,
又五日鹰化为鸠。
此时,大地一派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景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初绽,乃闹春之始。《诗经·豳风·七月》有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鸧鹒)”即黄鹂,因感春阳之气而开始鸣叫。布谷鸟古称“鸠”,“鹰化为鸠”是古人对物候变化的一个误解:仲春时节,人们很少看到鹰,但鸠却频繁出现,便认为是鹰变成了鸠。实际上,此时鹰正躲起来孵育小鹰,鸠正忙着鸣叫求偶,所以出现了“鹰少鸠多”的现象。
2013-6 桃花
发行日期:2013.3.16
设计者:郝旭东、李庆发
阳和启蛰,品物皆春。惊蛰节气叫醒了酣睡一冬的春天,更开启了新一年的丰收序曲。有谚云:“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这时中国大地上,到处都是返青栽秧、耕田犁地的火热景象。
T.3 户县农民画
(6-3)春耕
发行日期:1974.4.10
设计者:吴建坤
原画作者:李凤兰
惊蛰是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也称二月节。古人在四季交替时要举行祭祀祈福活动。《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春天的郊祭,就在惊蛰时节举行。
“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周礼》)在我国传统神话中,专司打雷的雷公是位鸟嘴、人身、有翅的神仙,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取天人合一、顺应天时之意。春雷响,万物长。春天里,庄稼生长需要更多水分,人们借惊蛰之日祭祀雷公,祈求普降甘霖。此外,民间还有祭白虎、吃梨、除虫等习俗,以祈求身体康健、五谷丰登。
1992-7 昆虫
(4-1)七星瓢甲(4-2)半黄赤蜻
(4-3)大草蛉(4-4)中华大刀螳
发行日期:1992.6.28
设计者:殷会利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要特别注意防护养生。起居方面,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早睡早起,散步缓行,保持精神愉悦,有助于缓解“春困”。
2013-3 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
(4-1)向雷锋同志学习 (4-2)学习钻研
(4-3)爱岗敬业 (4-4)助人为乐
发行日期:2013.3.5
设计者:李晨
蓄势而“蛰”,应时而“惊”
梅花之所以暗香扑鼻,是因为经历了天寒地冻的历练;大鹏之所以能同风而起,是因为积累了扶摇直上的力量。人勤春来早,奋斗正当时。今天恰逢学雷锋纪念日,我们不妨迎着春光,在无私奉献中实现自我,身体力行地践行雷锋精神。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本诗从春雨、春雷写起,点出春耕的主题。用白描手法描绘“微雨”,将重点放在“众卉新”三字上,既写出万木逢春雨的欣欣向荣,又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一雷惊蛰始”以惊蛰时节雷鸣而万虫惊动的物候特点,来写春耕之始。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作者仅用桃花初放、江暖鸭嬉、芦芽短嫩等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尤其令人叫绝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画家无法画出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富有情趣、美妙传神。
人唯知道有来春,所以留着来春谷;
人若知道有来生,自然修取来生福。
——【清】周安士《安士全书》
海报设计、图片编辑:于童
编撰:郝铁军
日历图文:郗爽、杨晨、宋欣坤
排版:孙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