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为木桥,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换成石桥,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再度修缮,此后虽几经修整,但整体建筑格局没有改变。
中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曾历经三次火灾,现存为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重建。殿初名华盖殿,后改为中极殿,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始称中和殿。每逢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典礼前,先在此休息,接受官员的跪拜礼。每年春季祭先农坛,也先在这里阅视祭文。祭祀地坛、太庙、社稷坛的祝版,也在此阅视。
乾清宫,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清代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所建;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
千秋亭,位于御花园内澄瑞亭以南,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由一座方亭各面出抱厦形成,亭内天花板绘双凤,藻井内置贴金雕盘龙,口衔宝珠,亭子色彩绚丽,造型精美,与万春亭并称为宫中亭子之最。
邮票是一种微缩的艺术创作。欣赏邮票,不仅是欣赏邮票图案和表现手法,还可以拿起工具去探究极精微处的美妙。

《故宫博物院(二)》特种邮票采用胶雕套印工艺,彩色图案使用细腻的多色胶版印刷,雕刻线条采用黑色雕刻版印刷。雕刻邮票向来以其精湛的雕刻线条、点线的巧妙结合、凹凸的表面质感等特点而独具魅力。邮票雕刻师按照邮票图稿,反复琢磨,一点一线地完成雕刻线稿创作,精益求精。

紫禁城建造技艺高超,内在考究精妙,外在磅礴大气,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建造水平。中央轴线上分布着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以及保和殿)和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以及坤宁宫),左右两条次轴线上分别分布着慈寿宫、宁寿宫等宫殿。出于防御需要,宫殿建筑外围筑有宫墙,四周分布有角楼,外有护城河环绕。故宫平面示意图首次登上邮票,细腻、完整地呈现了故宫恢弘的建筑布局。
小型张采用高网线影写版印刷,黄、红、蓝、无色变金色珠光、金、黑六色印制。线条极致精细清晰,颜色套印精准,在放大镜下能够感受到特别的震撼。当放大到0.1mm的范围时,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网点和锐利的细线。方寸之中,自有天地。
小型张采用特种金油墨印制纹饰图案,烘托故宫的尊贵大气。在故宫平面示意图中的地面部分,专门覆盖了一层无色变金色珠光油墨和荧光油墨,在特定光照和角度下观看,地面与建筑层次分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更多的精彩,还需要亲自去观察,期待每一位喜欢邮票的朋友都能在收藏鉴赏中收获自己的乐趣。
《故宫博物院(二)》数字化内容通过“中国集邮邮票百科”微信小程序拍照扫一扫发布。扫描邮票,观看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