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邮
说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沙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有直接关系。中东铁路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皇俄国为攫取中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而修建的一条“丁”字形铁路。而沙皇俄国一直把吞并中国东北地区作为它的既定国策,从很早就开始酝酿建设一条穿过中国东北地区的铁路,把远东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与其国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东段连接在一起。这样做严重侵害了国家主权,是当年清政府软弱无能的缩影。
但是由于铁路的修建,大量俄国人、欧洲人涌入哈尔滨这个东北枢纽,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城市建设,大规模基建的同时也出现了人才短缺。因此,哈尔滨工业大学应运而生。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为行业精英,共同推动着世界发展。
在新中国建立后,哈工大也乘上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在当时的中国,百废待兴,工业十分脆弱,国家需要大量的工业人才。当时中苏交往甚好,哈工大又有苏联背景,再加上地处东北工业大城。哈工大得到了国家重点支持: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新世纪以来,学校陆续被评为“985”工程、“211”工程高校,还有“2011”计划,“111”计划,“C9联盟”……在中国载人航天领域,由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贡献突出,获得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这是中国大学唯一一所。航天英雄杨利伟曾说,在他身边工作的近百分之四十都是哈工大校友。
巍巍学府,苒苒风华。历经沧桑,风雨兼程,哈工大在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中一次次铸就辉煌。从新中国“工程师的摇篮”,到今天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它一直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
今日的哈工大,
有东北振兴的历史机遇、
有“一地三校”的综合发展模式,
相信哈工大在下一个百年
能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