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注意他,日日的来来往往!但他小小的手中,拿了些梦中人的运命……”诗人冯至的《绿衣人》,描述了一个古老而平凡的职业——邮递员。从前慢,邮递员们每一次投递,手中攥着的可能是一家人的希望。
时隔百年,信息的传递更加及时,物流的运输更为便捷。但“绿衣人”的作用,依然无法完全被取代。传递的物品在变化,但其中承载的希望、情感、责任,始终没有变。
炎炎夏日,“浙江新闻”记者跟随“浙江好人”、嘉善邮政的爱心投递员董华,体验了一天“绿衣人”的生活。10个小时、200公里,奔跑在烈日照耀的“爱心邮路”上……
邮政投递员们兢兢业业跑完“最后一公里”,没有轰轰烈烈的奇遇,但递上仍有“温度”的邮件时,这看似平淡而琐碎的工作,同样火热。
董华向学子递上大学录取通知书
一封通知书 传递着希望
“平凡的工作,
也有着特殊的仪式感”
早上8点,室外温度已经超过了35摄氏度。在嘉善邮政分拣中心,我们见到了正忙着往绿色面包车里搬包裹、信件的董华。个头不高、皮肤黝黑的他,还没出门,衣服先被汗水浸湿了一半。
“按规定7点钟就要过来准备收件了。暑期录取通知书多,寄送要求高,要提前准备,规划路线。”董华递上了工作服,按照约定,我们要跟着他送件一天。但还没真正开始工作,董华已经给我们减了一个小时的任务。
每年7、8两月,是邮政投递员们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不仅天热,还有大量的高考录取通知书需要寄送。今年,浙江全省30余万考生参加了高考,这意味至少有超过20万封通知书,需要董华和他全省的2万多名同事,准确送达。
7月中下旬,主要投递提前批和第一批录取的本科高校的通知书,到8月下旬高职院校的通知书送出,高考录取通知书的寄送工作才正式收尾。
考生们踌躇满志,翘首以盼大学新生活的到来。当他们亲手接过高考录取通知书时,大学的美好生活,才仿佛真的触手可及。
这让暑期送件有了特殊的仪式感。20万份通知书,20万个家庭的希望。录取通知书的寄送格外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每一份考生的录取通知书,投递员送达后,原则上要由考生自己凭身份证签收,当场交接。
满头大汗的董华正在联系收件人
严谨的程序,考验投递员的细致。
出发前联系、到达后再确认。这是董华送递重要邮件时的工作习惯。1986年出生的董华,从事邮政投递员工作3年多,但却有着超越同龄人的耐心。
“这可能和我当过兵有关。”董华有些腼腆地说,高中毕业后他就在福建某空军基地服役,负责地面的保障工作,“一颗螺丝钉,一块小部件,都关系到战机的飞行安全,可马虎不得。”
坐上面包车,发动引擎,董华调整了空调的出风口,对准了坐在副驾驶的记者,“一会儿,太阳再大一点,空调可就不一定顶用了。”
我们送出的第一封邮件,是来自山东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联系收件人朱同学时,接电话的却是他妈妈张露芳。得知儿子通知书即将寄到时,她正在外面办事。“你们稍等一下,我马上赶回来。”声音之中难掩喜悦之情。
到小区时,张露芳也刚到家,她和朱同学已经在门口等候我们的到来。
“恭喜你,这是你的通知书,我们需要再核对一下身份信息。”董华接过朱同学的身份证核对后,让他在邮件的面单上签了字。妈妈张露芳,已在一旁笑盈盈地拍照。
人生中的重要一刻就此定格。寒窗十年,朱同学终于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学校,憧憬着远方更美好的新生活。妈妈既喜悦又有着些许不舍。
在这张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照片里,满头大汗的董华有幸成为了其中的配角。多年以后,朱同学一家人,还会再度回忆起这个火热的夏天。
他们或许不记得这个“绿衣人”是谁了,但是他带来的喜悦,曾让这个家庭难以忘怀。
董华看望“爱心邮路”上的结对“亲戚”
一条爱心路 凝聚起善意
“关注着车上的邮件,
关心着车外的世界”
每送达一封录取通知书,董华都不多作停留,甚至都来不及喝上一杯家长递来的凉开水,因为有更多的同学,在等着他的到来。
董华是嘉善本地人,对县内的道路比较熟悉,因此公司委以重任,把难度相对较大、路况较为复杂的干窑、西塘、陶庄、天凝四个乡镇交由他负责。四个乡镇的地域面积几乎占了半个嘉善,村庄分散,且不少区域已与江苏、上海交界。董华几乎每天都贴着省际的边界线在行驶。
送完最后一封录取通知书,已近12点。董华在车上匆匆解决了午饭。他挤出时间,是为了到“爱心邮路”上的“亲戚”家看一看。
利用投递员熟悉基层情况这一特点,近年来,浙江省邮政分公司特别开辟了“爱心邮路”,鼓励基层投递员,在送件之余,抽出时间,结对联系邮路上的低收入农户家、困难家庭,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陶庄镇汾湖村,我们揽收完一个邮件后,董华停下车,沿着乡间的水泥小道,前往村民潘凤娟、潘龙金家中。看到身着绿衣的董华从远处走来,正在河边漂洗青菜的潘凤娟赶忙站起来,远远地就向董华打招呼。
20多年前,她的丈夫潘龙金不幸患上了脑瘤,手术用去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如今65岁的潘龙金,术后行动不便,干不了重活。他们的儿子又在外工作,长期不在家中,因此一家人生活比较困难。
半个月前,董华和同事们特意给潘龙金家送来了电扇、水果、米面等暑期慰问品。每周路过的时候,董华也会进来看看,帮忙换换煤气,打扫一下卫生……夫妻俩有干不了的重活,他都帮忙做了。
“相比物质上的帮助,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心灵上的照顾,有人交流和沟通。”农家出生的董华,清楚老两口内心的需求和顾虑,“就怕他们身体不舒服,还熬着不去看病。”
“爱心邮路”,凝聚了更多人的爱心。相关乡镇的志愿者,在基层投递员的带动下,也参与到了对一些困难家庭的帮扶中。“亲戚”越来越多,目前董华团队已经与邮路上的5户低收入家庭结成了“亲戚”。
行车在路上,阳光照射进小小的驾驶室,董华的额头上已经满是汗珠。
每天200公里的行程,投递员们既关注着车上的邮件,也关心着车外的世界。
今年4月,董华路过陶庄镇菱塘湾桥时,救起一名轻生女子,匆匆离开,没有留下名字。但是,监控镜头记录下了董华一个箭步上前,抱下准备跳河的女子的场景。当时,嘉善百姓的朋友圈纷纷转发,满城寻找这个平民英雄。
就是这个身穿绿衣服、每天和我们擦肩而过的平凡人,做着不平凡的事情。
一种价值观 延续着初心
“像勤劳的小蜜蜂,
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工作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服务行业更是如此。好脾气的董华,也会碰上烦心事。在投递过程中,和一位村民约好了,下午2点30分上门收件,但是到了他家门口,人却不在。“看来他今天有事,只能明天再来。”
烈日炎炎,空跑一趟。董华说,刚开始工作那两年,碰到这种情况,也会有情绪,甚至想争几句。不过,现在他已经慢慢习惯了。
“邮路上还有这么多人在等着,这么多邮件要送,没时间也没精力再去争吵。”董华一脚油门,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做了三年的投递员,董华的手机上多了1000多个微信好友。客户微信上一句话,他就会准时赶到取件。
“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每次提前联系,他肯定能到达,大家都很信任他。”和董华经常有业务往来的一名银行经理,见我们冒着酷暑送件,偷偷地把两瓶饮料塞到了我们车上,“天热,不要中暑了。”
正在送件的董华
今年,董华的救人义举和志愿服务感动了许多人,他也因此获评“浙江好人”。最近几个月,他还经常去一些公开场合做报告、讲演。
不善言辞的董华,讲演中经常会提起一个词——“小蜜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春节期间看望像董华这样的快递小哥时作的一个生动比喻——“你们的工作就像勤劳的小蜜蜂,跑来跑去,日晒雨淋的,不容易”。
为社会提供服务,做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是一代又一代“绿衣人”一直以来所坚守的信念。不管是山区海岛、城市乡村,邮政的“绿衣人”总会按时到达。
如今,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鸿雁”,已经逐渐老去。越来越多像董华这样的80后、90后“小蜜蜂”,接过了接力棒,延续着上一代的初心。
他们能安下心来工作,做好服务吗?董华和他的同事们,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江浙边界的陶庄镇,我们揽收完最后一个邮件。回到嘉善县城时,已经是傍晚6点了。初次送件的记者,仅仅是上车、下车帮忙接收邮件,就已经疲惫不堪。回到中心,董华还要再花上半小时的时间,分析揽投数据,查看客户满意度,做好服务质量的管理。送件看似是个传统的活儿,而大数据正在把“传统”的工作变得更科学、更新奇,同时也更具挑战。
每天,董华身上都带着两个手机。一个接客户电话的手机,铃声此起彼伏,几乎没有停歇的时候;而另一个手机总是静悄悄的。
快入夜时,另一个手机的铃声终于响了起来,“爸爸你回来了吗?我们等你吃饭。”手机里传来董华8岁女儿的稚嫩声音。
脱下绿色的制服,董华匆匆换上了自己的运动衫,往家的方向赶去。把每一份期待准时送达,董华的脸上泛起一个微笑。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