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作家手稿保存状况:作家珍视不愿拍卖

[日期:2014-06-13] 来源:  作者: [字体: ]

  赵雯晔

  卖手稿就像卖老婆?

  如今,名人手稿价值在不停翻番,这使得许多人开始打起了主意和算盘。记者对于当下陕西作家手稿保存现状进行了走访调查,老一代陕西作家普遍都有珍视、妥善保存手稿的意识,几乎每一部文学力作手稿都保存完善,而在年轻一代作家中,手稿却成了稀缺资源。

  作家陈忠实告诉记者:“过去没有复印条件,报纸、杂志发稿一般不退稿,咱也不在乎,也没有收藏意 识。后来有了复印机,咱才给自己留一个底稿,给对方邮寄一份复印稿。”如今陈忠实经常为好朋友写序,基本上也以交一份复印稿为主。“但有一些朋友对手稿特 别珍视,提出要求了,我也会把手稿送给朋友作为留念。不过,绝大多数人能拿到文章就很高兴了,也不会去关注是不是复印件。”陈忠实对如今作家手稿拍出天价 的现状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一部短篇小说才几页纸,就能拍卖几万几十万?”

  作家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手稿曾被人开出高价收购,但高建群一直没舍得拿出来,“我不屑于将自己的手稿拍卖了,文学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拿出去拍卖挺掉价,手稿就像自己的老婆一样珍贵,我绝不能接受,拍卖手稿就像拍卖"老婆"一样,会遭天下人耻笑的。”

  —《西安晚报》

  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

  5月28日,“中国诗集·全国诗人笔会”在渝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的诗人及评论家将开展“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诗歌的原创力研讨会”“中国诗集朗诵会”等活动。诗人于坚提到,上世纪80年代,北京举行一场诗歌朗诵会,可能有好几万人去现场聆听。而今天,人们的选择有很多,“年轻人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

  现在写诗的人越来越少了吗?于坚对此并不认同。“现在写诗的人并没有减少,民间有很多诗人还保持着创作的热情。”于坚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适合写诗的语 言。这种语言有着无数的可能性,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可以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诗意化。只要我们仍然生活在汉语中,诗歌就不会就此寥落。”

  于坚表示,诗歌从来不是谋生的饭碗,“诗的气节是天然的,它不是追求当下就能以物来兑现的东西,它是一种让人有魅力、有尊严的东西。”

  —《重庆日报》

  作家能被培养出来吗?

  1954年出生的王安忆,1994年应邀到复旦大学开小说研究课程,那年她40岁。到了2004年,王安忆 50岁,她带着人事编制调进复旦大学,成为中文系教授;2014年,王安忆60岁了,畅谈了她的复旦十年。当被问到“一个作家能够被培养出来吗”时,王安 忆说:“谈到作家培养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令人困惑的事情。文学确实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很重要,可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但是天赋是不能教的。另外一部分则由你的生活经验来决定。”

  “应该说,文学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教的东西,这部分就是技术性的东西。比方说,小说的虚构能力、框架和结 构,包括语言,那么我至少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语言是好的语言,什么语言是垃圾语言。这种东西我觉得还是可以培养的。作家,起码要有一个虚构的能力,比 如,你告诉我你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你有很多的不高兴或者愉快的事情。可问题是,你要把这些从你自身经验里生发出来的感情,通过一定的技巧,虚构成一个故事,那就是一种能力。”—《新民周刊》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慈禧的瓷器张显老佛爷的霸气
下一篇:古董商帮拍卖行代购玉石 花4万多买块石头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