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邮》杂志2011年第2期 作者:柳承美
重纪特,轻普票 我国邮政部门发行的纪念邮票和特种邮票,题材广泛,色彩斑斓,很吸引人的眼球。因此,纪特邮票受到绝大多数初集邮者的偏爱,纷纷从收集纪念和特种邮票起步,走上集邮的道路。再加上每年发行的邮票年册,均只收录当年的纪念和特种邮票,不仅成为集邮者的藏品,而且不少个人和单位也将其当作赠送的礼品,充分说明了纪念和特种邮票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笔者初入集邮领域,也是从收集纪念和特种邮票开始的。每一枚纪特邮票都有一个“故事”,给人们以知识。同时它们又都是艺术品,供人们欣赏和把玩,促使人们不断地收集下去,最终登上“集邮”这条船驶向邮海中漫游。
普通邮票简称“普票”,给集邮者的印象是:早期的普票全套多枚往往是同一个图案,邮票票幅较小,印刷色彩单一,销售和使用期较长,经常三五年后才重新发行一种。近年来,普票虽在印刷方面有所改进,但仍难以吸引大多数集邮者的关注,因而“重纪特,轻普票”的现象是相当普遍的,甚至形成了一种共识。笔者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走了多年的弯路。
其实,普通邮票是世界上最早面世的邮票,其主要特点是:为满足各种邮政业务的需要,面值种类由低到高,多而全;使用量大,因而常用面值的普通邮票发行量很大,不得不多次印刷,从而同一种面值的普票有不同的印次或版式。笔者在1983年才开始接触普票,先是补集普1至普20邮票。1984年4月,我国邮政部门发行普23“民居”邮票。笔者从它的设计、纸质、印刷等方面开始研究,才发现普票涉及的内容是如此之多。例如,什么是邮票印刷的母模特征和子模特征,什么是印次和版式,什么是厂铭和票名,什么是边纸上的梯尺(色标)、十字规矩线、电眼、张号……这些都是邮票的基础知识内容,也都是集邮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笔者因此体会到“普通邮票不普通”,集邮者不应该“轻普票”。通过收集和探讨普票得到的邮识,有利于集邮者加深对纪念和特种邮票的认识,也同样适用于对纪念和特种邮票的分析研究。
我们可以理解大多数集邮者只喜欢收集纪念和特种邮票的心理。只是不必因此而轻视普通邮票,更不宜对普通邮票采取一概排斥的态度。两者“兼收并蓄”应该是好的选择。
重官封,轻民封 贴有邮票的信封种类很多,如首日实寄封、首航封、尾日封、挂号封、快件封、纪念封、特种封等。而由集邮公司制作、发行的各种封,被集邮者称为“官封”,由集邮者自己用普通信封贴邮票寄递的则是“民封”。
笔者在摆脱了“重邮票,轻封片”的观念后,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走上了“重官封,轻民封”的弯路。
集邮公司制作、发行的“官封”,种类很多且制作精美。如果是新邮票发行的首日封(图1),在封的正面常印有与邮票主题相呼应的图案,封的背面则印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介绍邮票或事件的背景知识。其欣赏性和收藏性很高。从1981年开始,笔者专门收集了中国集邮总公司和北京市邮票公司发行的多种类“官封”,而对“民封”则不够重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采取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开始编组邮集参展时,才发现“官封”作为展品素材要“慎用”、“少用”。
应该承认,“官封”大多数制作精美,具有很好的艺术欣赏价值,有的也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或经济价值。但“官封”的集邮价值相对较低,尤其一些“官封”更是贴上了全套多枚邮票,与当时的邮资标准不符,就更不理想了。因此这些封在编组邮集时要“慎用”、“少用”。而“民封”特别是经过邮政寄递的“民封”(图2)或自然实寄封,虽然制作很普通,艺术欣赏价值相较低,但收藏价值或经济价值却不一定低于“官封”。品相好的“民封”,集邮价值也是很高的。
笔者认为,作为集邮者,在处理“官封”和“民封”的问题上,不必采取相互对立或排斥态度,更不可“绝对化”,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集邮目的或集邮的重点来处理两者的关系。如果你是一位专心集邮并崇尚编组邮集的集邮者,不妨在“民封”的收集与探讨上多下些功夫,同时有重点和有选择性地收集一点“官封”;如果你是以艺术欣赏为重点的集邮者,则可以多关注“官封”;如果以收藏邮品为目的,那么就可以“官封”和“民封”并举了。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