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我和诺贝尔爷爷有个约定》展品点评

[日期:2014-04-15] 来源:  作者: [字体: ]

来源:《集邮杂志》2010年第11期 作者:客文达

    《我和诺贝尔爷爷有个约定》(以下简称《约定》)是一部以极限集邮方式编组的青少年(A组)展品,规模2框(共32个贴片)。该展品表现的是人物题材,而且是跨越国界的题材。作者采用的是极限集邮中专题式的编组方法,对一个设定的题目进行多方位拓展。展品的题材新颖,题目独特。在此之前,很少有集邮展品涉及到这个题材。该展品参加了2010年广州全国极限集邮展览,获得“一框至三框类”金奖。这是近些年来国内涌现出的具有较高水准的青少年集邮展品。在观赏该展品后,笔者有以下几点印象:

 

 

    一、选题源自对名人的崇拜
    邮集作者梅杰作为一名14岁的初中二年级学生,对世界名人产生好奇之心和崇拜之心是很自然的,特别是像诺贝尔这样的家喻户晓的科学泰斗。作者通过对这些杰出人物的了解与学习,很可能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树立自己的前进目标,并从此奋发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将来也成为一名科学家或在其他方面有所建树。到那时,他一定会记住,是集邮的兴趣引领他走上成功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约定》的选题具有较高的重要性。

 

    二、结构充满想象空间
    青少年集邮展品的结构与成人展品有所区别,主要是前者从展品的标题到处理都富有感性化和想象空间,《约定》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在题目中加进了“我”和“约定”,而在成年人展品中,我们可能见不到这种游离于素材之外的标题。假设这些素材由成年人编组,有可能出现《诺贝尔奖得主》、《世界著名科学家》之类的题目。少年作者编组邮集时思考的是如何将自己掌握的关于诺贝尔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相关知识及趣闻轶事全部展现在贴片上,因此,他设立的纲要也会出现游离于素材之外的情况。
    在看完展品后,我反复揣摩作者的创作思路。作者本来想表现的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并且将素材的年代底线划定在1978年以前(FIP极限集邮评审规则将1978年以前的极限片定为中期素材),目的是在素材的珍罕性方面获得比较好的分数。然而他所收集到的早、中期素材仅有40件,涉及到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4位,不足以编成两框。所以,他又将所收集到的另外21件非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早、中期极限片想方设法加进来,将贯穿展品的主线调整为诺贝尔与在素材中并没有出现的“我”。

    三、专题知识内容充实
    知识对于青少年展品很重要,通过集邮增长知识是组集参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作者能在邮集编组过程中吸取到丰富的知识养分,也许比他所获得的奖级更有意义。一位少年作者面对比自己年龄大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外国极限片,能够准确地将人物的资料以及集邮知识搜集到,实属不易。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资料堆积到贴片上,而是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专题知识巧妙地融入对话之中。目的是避免资料堆积所造成的呆板格局。同时也体现出少年作者天真、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四、素材收集颇见功力
    《约定》在素材方面的表现十分出色,全集展示的素材均为早、中期极限片。其中1946年以前的早期极限片28件,1978年以前的中期极限片33件。最早的是1916年西班牙“塞万提斯”极限片,最晚的是1975年意大利“黛丽达”极限片。整部展品的61件素材出自20个国家,体现出很高的收集难度。作者似乎有意识地收集用黑白版明信片制作的极限片,以给人古朴、苍桑的感觉。这样的素材配置即使在成人展品中也是令人羡慕的。仅凭这项优势,该展品也能获得不错的成绩。

 

五、外观制作认真工整
    当今青少年的电脑技术毋庸置疑,从《约定》的贴片制作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该展品的外观布局合理、简洁明快,赏心悦目。由于素材多是竖式极限片,作者将两张极限片上下错落摆放,将文字板块插空安排,显得很均衡。各个章节的标题落实到相应的贴片上;专题知识与集邮知识在贴片上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同层面的说明文字使用不同字体与字号加以区分,便于观众和评审员查阅。这些做法符合极限类展品制作的国际惯例。另外,衬托极限片的边框宽度适中,但颜色略深。

 

六、展品存在不足之处
    任何集邮展品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作为旁观者,我提出几点修改意见,仅供作者参考:
    1. 展品的标题和结构应尽可能在素材所提供的信息内拓展,感性的因素要服从于理性的因素。
    2. 极限集邮讲究三要素的和谐,从极限片上提取哪一项要素单独使用都是不和谐的。
    3. 表现人物题材的展品应该将每位人物的国籍标注出来,特别是不要将“诺贝尔爷爷”的国籍遗漏。这种标注属于邮集制作中的“规定动作”。
    4. 集邮知识过于简略,应该再补充一些。例如邮票的发行主题,它对了解人物背景很有帮助。邮戳的戳式以及盖销地点与人物的关系也应标注,以佐证所选素材的正确性。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两地发行《鸿雁传书》邮票设计者简介
下一篇:开放类集邮展品《中国寿文化》赏析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