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邮》 作者:曹 骋
如果你有感冒和头痛的症状,本能的反应就是服用阿司匹林(Aspirin)。阿司匹林是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自诞生到现在一直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且无须处方的解热、镇痛药物。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共生产30000吨的阿司匹林(约1000亿个药片)。
阿司匹林是“乙酰水杨酸”的商用名,于1899年由德国拜耳制药公司首次推出,2009年是其问世110周年。除通常的止痛功能外,阿司匹林还被作为退热药和消炎药广泛使用。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宇航员在1969年首次登上月球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缓解头痛和肌肉痛,为此,以后美国宇航员每次执行登月任务时都会带上少量阿司匹林药片备用。而关于阿司匹林最新用途的报道,常见于世界知名的医学和科学期刊。
那么,阿司匹林是从何而来的呢?
公元前5世纪,被称为“医药之父”的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图1,希腊)从柳树叶中提炼了少许粉末并熬成药剂,用于止痛和退热。他还特别推荐孕妇在分娩时饮用柳叶茶以缓解疼痛。阿司匹林的天然原质“水杨酸”成分,即存在于柳树中。但希波克拉底当时对这种成分并不知晓。
图1
1829年,法国人勒罗克斯从1500克柳树皮中提炼出了2%(约30克)的水杨酸。然而从自然资源中提取水杨酸耗时长、成本高、提取量低,所以人们迫切希望发明更好的提炼方法。1897年8月10日,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图2)在位于勒沃库森的拜耳制药公司实验室,人工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图3为乌拉圭1997年发行的印有霍夫曼肖像和签名的小本票封面)。1899年,拜耳公司将乙酰水杨酸制成了药粉和药片,并取名为“Aspirin”(阿司匹林)(图4是德国1990年为纪念德国制药协会成立100周年而发行的邮票,这是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首次出现在邮票上)。巴西于1977年发行的“国际风湿病年”邮票,展示了乙酰水杨酸的结晶状(图5)。为什么该票要展示乙酰水杨酸呢?这是因为霍夫曼曾用此药治疗其父亲的风湿病,效果极好。
图2
图3
图4
图5
虽然费利克斯·霍夫曼始终被认为是阿司匹林的发明人,但英国学者沃尔特·斯尼德却在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档案后,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过程中,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瑟·埃兴格林(图6)功不可没,因为霍夫曼就是在他当时的上司埃兴格林的指导下才成功合成乙酰水杨酸的。埃兴格林在二战期间被德国纳粹投入集中营达14个月之久。1949年他再次提出了关于阿司匹林的发明人问题,但没过几天他就去世了。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论。
图6
阿司匹林为世界各地的患者解除了病痛,各国邮政也纷纷发行邮票纪念和宣传阿司匹林。图7是哥伦比亚1999年发行的“阿司匹林问世百年”邮票的首日封;图8是比利时发行的宣传阿司匹林的明信片;图9是中非共和国1972年发行的“国际红十字日”邮票,票面左下方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所背的药品包装上印有“阿司匹林”字样(注:在西班牙文、法文等文字中,“阿司匹林”的拼写与德文稍有差别)。
图7
图8
图9
在阿司匹林发明后的第70个年头,国际医学界才开始真正了解阿司匹林的药理,并探索它的更多功效。例如医学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缓解疼痛。1970年英国药学家约翰·范恩在研究前列腺素的过程中,证实阿司匹林能够抵抗机体内血栓素A2的释放,从而抑制血小板凝集,对防止血管栓塞有明显功效。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为此,范恩与另外两位研究前列腺素的瑞典科学家伯格斯特隆和萨米埃尔松共同获得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是瑞典1996年发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系列邮票在表现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时,只出现了伯格斯特隆和萨米埃尔松两人(图10,从上至下,第一位是伯格斯特隆,第二位是萨米埃尔松),没有范恩。这主要是因为瑞典从1992年起开始改变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系列邮票的发行政策,即只展示瑞典的获奖者。但密克罗尼西亚2001年发行的“诺贝尔奖百年”系列小版张则将范恩收入(图11,下方小版张第二排右边那枚)。
图10
图11
早在1948年,美国加州的劳伦斯·克拉文医生就通过临床实验,证实了阿司匹林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和脑梗塞的功效。少量服用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降低患心肌梗塞的风险,并可预防脑中风。加蓬于1999年发行的纪念阿司匹林问世百年的邮票,就突出宣传了阿司匹林能够预防脑中风的功能(图12)。
图12
与任何一种药物一样,阿司匹林也具有副作用,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胃出血和胃溃疡。这些也需要引起人们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