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集邮》 作者:月 贞
相信许多人都品尝过海参,但真正的海参并不都像我们餐桌上所见的样子,它是一种生活在海底的色彩斑斓的动物。
据《五杂俎》描述,海参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别看海参其貌不扬,它的历史却比原始鱼类还早,可能在中寒武纪就已出现。而可靠的最古老的海参骨针化石来自约4亿年前的志留纪。
海参(图1,巴布达)属于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的海参纲(Holothuroidea)。小的只有几厘米,大的像蛇一样,可长达1米多。它有着柔软的圆柱形身体,长着许多肉刺;内骨骼退化为微小的骨片;肛孔兼司呼吸和排出废物。海参靠腹侧一排排的管足来行动,口的周围的触手也是管足演化而来,以便摄食。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三四米。
图1
海参的寿命倒不短,能活8-9年。其生命力很强,对温度的高低不大在乎,从0℃到28℃都能泰然处之,甚至被冻在冰中也无所谓,一旦冰块融化仍安然无恙。即使在缺氧的地方,它也能生存。
海参有着很强的肢体再生能力。它受到攻击时,会释放出粘性、丝状的东西抵御敌人,那实际上是它的部分肠子。这种被称为“居维叶丝”的东西是有毒的,可以吓退很多捕食者。而且这些部分很快会再生出来。海参放出的毒素对小动物是致命的,但对人无致命危险。有的渔民就把海参汁放入水中杀鱼或麻痹鱼。
海参是一种自溶能力极强的海洋生物,离开水之后就会出现“化皮”现象—经过表皮破坏、吐肠、溶解等过程,可以将自身完全降解。所以渔民们都懂得对打捞起的海参必须及时处理,否则几小时后就会化作一滩水。
陆上的有些动物有冬眠的习性,而海参却偏偏选择在食物丰盛的夏季休眠,一睡就是三四个月,整个身子萎缩变硬,到秋后才苏醒过来,恢复活动。这是因为海参靠捕食小生物为生,而这些小生物在海面水暖时往上游、水冷时潜回海底。入夏之后海面暖和,生活在海底的小生物纷纷到上层水域进行一年一度的繁殖,而栖身海底的海参迫于食物中断,只好休息保养。
海参,有的种类为雌雄异体,有的是雌雄同体,故可进行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生活在深海的海参释出卵子和精子,两者在水中结合受精;生活在近海或冷水水域的海参,雌海参产卵时会用它们的触须把卵收集在腹下或特殊的卵囊中,使其发育。
海参是我们熟悉的美味佳肴之一,如海参属(Holothuria)、刺参属(Stichopus)和梅花参属(Thelonota)等种类。它们多栖息在浅水中,主要产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其中海参属的80-100种海参多栖息在珊瑚礁。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图2,英属印度洋领地;图3,彭林岛)是最大的海参,一般体长为60-80厘米,身体充分伸展时可达1.2米;体色鲜艳,背面为橙红色并带有黄色和褐色的细斑点,腹面带红褐色;背面的肉刺很大,每3个到5个肉刺的基部相连,呈梅花瓣状。梅花参个体大,肉质优良,是我国南方食用海参中最好的一种。刺参(图4,英属印度洋领地)又名“沙噀”,为我国主要的食用海参。其中的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图5,越南)又名“方柱参”,体呈四方柱状,全身为浓绿、墨绿或稍带青黑色,肉刺的顶端为橘黄或橘红色。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图6,越南;图7,莫桑比克)又名“明玉参”,俗称“白参”,栖息于海藻丛生、沙泥底的滩涂上,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食用海参之一。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出现在邮票上的其他海参还有:格皮氏海参(Pearsonothuria graeffei)(图8,英属印度洋领地)、蛇目白尼参(Bohadschia argus)(图9,英属印度洋领地;图10,文莱)和花斑海参(图11,帕劳)。
图8
图9
图10 图11
虽然海参大都栖息在海底,但是美国邮票上的这只海参却在游泳(图12)。原来它就是奇特的“浮游海参”,学名是Enypniastes eximia。这种可以长到30厘米的海参是一种类似水母的胶体生物,比重几乎和海水一样,过着浮游的生活。通过透明的体壁可以看见其内脏;它的体表还有发光的器官,用来吓退敌人。
图12
海参除作为美味佳肴外,还是著名的中药材。中医认为海参具有补肾益精、除湿壮阳、养血润燥、通便利尿的作用。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检测报告证实海参肽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疲劳的功效。最近美国的研究人员从海参中提取出一种特殊物质—海参毒素,这种化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多种霉菌以及某些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食用海参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糖尿病、胃溃疡等疾病均有良效。海参的提取物(sea chondorin)可用于治疗关节炎,有助于恢复动物和人体软骨的生长。墨西哥海参和菲律宾刺参能有效预防高血脂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