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走进浙江极限集邮第一人的故事

[日期:2014-02-07] 来源:  作者: [字体: ]

来源:金华新闻网   


      阳光和煦,照耀着城市大街小巷中的行人,更温暖着金华一名七旬患耳疾的老人。他叫郭志贤,今年73岁,迄今已有10多部极限集邮获各种奖项,单获全国奖的就有6部,在我省是获奖最多的,是名副其实的浙江极限集邮第一人。
    迷上了极限集邮
    郭志贤1940年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3岁时患耳疾,造成一只耳朵聋了。1962年夏,他毕业于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先后到金华汽运公司、房管局工作,曾任金华市金城建筑设计事务所所长、杭州市光明建筑设计院泉州分院院长,为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几十年来,他曾有13个建筑设计方案在省内外设计竞赛中获奖。
    “我读中学时开始集邮,到现在已有60年左右。”郭志贤说,一枚枚小小邮票五彩缤纷、内容包罗万象,很吸引人。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集邮热的兴起,邮品的种类、收藏的方式、研究的角度不断丰富,他又迷上了极限集邮。想不到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直坚持到现在,持续时间20多年。
    郭志贤说,将邮票贴到具有相同或相似图案的明信片上,并盖销同邮票图案相关地点邮戳的邮品,称极限片。“它追求邮票、明信片和邮戳三者之间最大限度的和谐,感到特别美”。制作、收集极限片以及编组极限邮集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活动,就是极限集邮。
    “我搞极限集邮,除了喜欢极限邮集的素材极限片外,主要是考虑极限集邮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水平不太高,大家都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郭志贤说,对他来讲,经过一番努力容易出成果。
    收集研究乐陶陶
    郭志贤说,编组一部极限邮集就像写一篇论文,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证三方面。一部好的极限邮集,必须主题新颖、素材(极限片)多而精,最后是编排合理、巧妙。
    工作后,郭志贤开始搞起专题集邮,主攻体育、文物、绘画三个方面,慢慢积累了这方面的许多票品。迷上收藏极限片后,这些票品就成为他制作极限片的好材料,进而为编组极限邮集打下了基础。然而,一部极限邮集需要许多极限片,如何收集相关极限片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
    “我一方面自己制作,或者与邮友交换,另一方面是到外面购买。”郭志贤如是说。
    为了编组《十大名花》极限邮集,他要收集中外十大名花的极限片。为此,他在茶花部分用了8枚极限片,有我国的云南茶花“汉红菊瓣”,有日本、朝鲜的山茶花等。金华茶花十分有名,他制作了一枚《山茶花·宝珠茶》的极限片。为此,他购买来上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出版社发行的茶花明信片,采用我国1979年11月10日发行的《云南山茶花》邮票中的小型张,把小型张贴到“宝珠茶”明信片的下部,1988年1月5日,他到金华邮政网点去盖了一个销票戳。这样,一枚标准的茶花极限片就制作完成了。由于片中所贴的《云南山茶花》邮票小型张发行量少、市场价高,这枚极限片的身价就高,在整部《十大名花》极限邮集中的地位也比较重要。
    那些年,他制作了金华和故乡福建厦门的一些集限片,如陈嘉庚、古田会议、水仙花等,用这些极限片与邮友交换自己编组极限邮集所需的极限片,达到减少开支的目的。而一些高档极限片,他舍得掏大价钱购买。一次,他从南昌一张小邮刊上看到一枚高档的“飞天”极限片,以拍卖方式销售,底价7000元。他编组极限邮集正需要它,机会难得,势在必得,就报价8000元。结果在众多竞拍者中,他以最高价如愿获得。
    在他的极限邮集《十大名花》中,有一枚《大金粉牡丹·状元红》,成为他所有极限片中所花代价最大的一枚:邮票是我国1964年8月5日发行的《牡丹》邮票小型张,明信片是上世纪70年代发行,销戳日是1984年5月13日,销戳地是河南洛阳。他的这枚极限片之宝,是花1.1万元从上海人手中购得。
    根据主题收集极限片,然后撰写邮集目录、编组邮集,他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持之以恒,乐此不彼。
    六部极限邮集全国获奖
    翻开《郭志贤获奖极限邮集选集》,可以用“精美”、“悦目”两个词来形容。这本用铜板纸全彩印的集子,把一枚枚极限片的精致、漂亮充分呈现了出来。当然,更吸引眼球的是里面的六部全国获奖的极限邮集,每一部都是郭志贤智慧、心血所凝结起来的。
    1993年10月,《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暨金华八县市集邮展》在金华举行。其中,郭志贤编组、选送的《中华瑰宝》极限邮集,以其精美的邮品、严谨的编排和简洁的说明文字获得了二等奖。这是他编组的第一部获奖极限邮集。
    他说:“初战告捷,对我的鼓励很大。”从此,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地边走边探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获得的奖级也越来越高。
    2010年10月,全国极限集邮展览在广州邮政博物馆举行。为备战这次极限集邮界的盛会,他及早进行精心准备,既有新编组的,又有对原来邮集重新编排、增加重量级极限片的。结果,他在这次大展上收获颇丰,一举夺得四个奖项:《中国绘画作品选》(五框)获大镀金奖,《中华瑰宝》(五框)和《十大名花》(五框)获镀金奖,《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一框)获银奖。
    他并不在骄人的成绩面前止步,而是不顾晚年另一只耳朵也出现严重听力障碍,继续向着极限集邮的高峰攀登———
    2011年10月,全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集邮展览在杭州举行,他编组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框)荣获镀金奖;
    2012年9月,在广州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极限集邮展览上,他编组的《民间体育活动》(一框)获得银奖。
    与此同时,他也进行极限集邮研究,撰写的文章在《中国集邮报》等发表,并在“我与全国邮展”征文活动中获奖。
    “我已经70多岁了,对取得的成绩看得越来越淡,更加珍视的是从中获得的快乐。”郭志贤说,极限集邮让他增加了许多知识,交了各地朋友,可以回味一生。为此,他也很感谢妻子,这些年来对他从理解到支持,甚至一起合作。其中,在全国大展上获镀金奖的《中华瑰宝》,就是他与妻子陈磊卿合作编组的。他是建筑师,对古代建筑和美术有一定研究,而陈磊卿是中学教师,文字功底好。夫妻合作既相得益彰,又加深了理解与感情,一举两得的美事。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私人订制”邮票登上过年礼排行榜
下一篇:移动互联时代的传统集邮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