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假宝坑钱假专家坑爹

[日期:2012-12-27]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2年12月27日  新闻晨报

  晨报评论员 郁潇亮

  几乎每一件价值连城的宝物都能引出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据《北京晨报》报道,河南郑州的朱云兄弟找人鉴定家传的古画乾隆御笔《嵩阳汉柏图》,巧遇名叫刘岩的专家,说古画是赝品。两兄弟就以17万元卖给了专家的朋友,当时还以为捡了便宜,一年后发现这幅古画竟在拍卖行拍出近9000万元高价,前后价格相差了500多倍。再找专家,人家已经翻脸不认人了。

  遇到这种事情,再怎么捶胸顿足都不为过,9000万元就算折合成切糕,也得动用十几二十辆三轮摩托才拉得动吧?而这笔惊人的财富,仅凭一位来路不明的专家几句话,就四两拨千斤地易手他人了,原主人当初还感恩戴德来着,被卖了帮忙数钱估计就是这意思。不过这还真不是什么新鲜事,虽然自古以来名画蒙尘、明珠投暗的故事听得人耳根起老茧,但有点理性的人都不太会觉得自己家里藏着一座金山,把姥姥留下来的夜壶当做元青花去卖才是得了失心疯。所以一旦专家金口玉言判定自己手持赝品,还提出主动帮忙倒腾给别的冤大头,能不马上配合觉得占了便宜吗?

  但收藏这个领域,实在是桃花潭水深千尺,没点道行就要着了别人的道。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郑州这对兄弟现在多半有种黄粱一梦的感觉,若能旧日重来,定会把忽悠自己的专家大耳刮子扇到天涯海角去。也难怪,这年头只要你穿戴得不像丐帮人士,走在街上都会有人掉个钱包使计骗你,何况手捧乾隆真迹满世界要找人鉴定?所以吃一堑长一智,这告诉我们凡事必须多长个心眼,君不见多少巧取豪夺、阴谋诡计围绕着各式各样的珍宝而展开?类似的民间传说与文学经典恐怕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

  这就引出了一个话题:在宝物与财富之间,必有鉴宝者来牵线搭桥。没有靠谱的鉴定者,元青花就是老太太出恭的夜壶,和氏璧就是山里的一块烂石头;鉴定者若不靠谱,炮制的玉凳就能嫁接到汉代拍出亿元天价,金缕玉衣则量产到成为淘宝货。人们追逐宝物、收藏珍品,并非这些只能赏玩的珠玉字画有什么了不得的实际用途——要说有用什么玩意能比得上马桶——而是这些珍稀的收藏品代表着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这里面的价值还会随着时间流逝而稳健增长,传世愈久则价值愈高。但这一切都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保证其身份的真实性。由于宝物无法自证清白,便只能依靠拥有专业素养的鉴定专家来替它们向世人引荐。

  所以,宝物有鉴宝者来鉴别,但谁来鉴别鉴宝者的真伪?今天的收藏市场上,顶着收藏家协会名号的专家比比皆是,这些人有多少经过严格的资质认定,恐怕值得存疑。古物鉴别是非常专业的领域,真正有两把刷子的人,往往浸淫此道多年,经手的宝物多了,心性境界往往磨练圆滑,早已看淡俗物,犯不着走南闯北四处乱窜,靠当赝品掮客混饭吃。再退一步讲,就算是鉴宝行当的翘楚,估计也不敢放言自己的眼光能百分之百准确,好马也有失蹄时,换个环境换个灯光,行家看走了眼,把垃圾说成真品的事也不是没发生过。正因如此,真正的鉴宝专家倒是金口难开,轻易不会断言某物的真伪。

  反观那些名片上头衔一大串的“专家”,什么节目都上,什么宝贝都敢看,真把自己当成验钞机了。且不说隔行如隔山,从瓷器、玉石、青铜器到古画,这里面分门别类源远流长,单说字画鉴定都是门大学问,会看唐寅的也不敢拍胸脯说一定认得准祝枝山。尤其是科技手段如今大发展,数码水平的字画造假技术之高,更是向必须依赖经验与肉眼的鉴宝行当提出了挑战。假宝物加上假专家兴风作浪,收藏市场中的买家和卖家都亟需一个靠谱的交易环境,不至于使他们“步步惊心”。

  当然,要说完全杜绝其中的欺诈行为,恐怕不那么现实,只要贪婪这种品质还在,各种宝贝的命运就不会是一片坦途。但不管怎样,鉴宝这个行当本身还是要有点专业精神才行,否则坏事传得多了,人们宁愿把元青花当做夜壶用也不拿出来,岂非焚琴煮鹤的憾事。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临泉男子收名人字画网上行骗
下一篇:鉴别黄龙玉好坏的标准有哪些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