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南时报

我是在老邮人影响下参加集邮活动的。主要是感到很好玩,邮票还能增值保值,攒下点零钱,以备将来急需。由于那时的工资收入很低,除了生活开支,余钱不多,只能集点丁T一类的邮品。后来随着收入的增加,也能涉足于文编一类的邮品了。在这个漫长的拾遗补缺的过程中,每淘到一枚称心如意的邮品,哪怕是买贵了一点,都如获至宝,感到欣慰。这种愉悦的心情,只有真正爱好者才会有所感受。具体地说:一是生活得到了充实。每逢闲暇时,去逛邮市,观邮品,选品种,和邮商讨价还价,直至成交,都有一种很散心,很舒畅,很剌激的感觉。如果淘到一枚比较少见或便宜的邮品,更是会洋洋得意、沾沾自喜,产生持久的快乐。二是邮识得到了提高。集邮也是一门学问,在我集邮之始,毫无邮识,连品相好坏都不分,更不用说邮品的价值高低了,后来在老邮人的指点下,又看了点邮集方面的书刊,加上与邮市的频繁接触,方才懂了一点邮识,不再吃亏上当,使所集的邮品得以增值保值。三是财富得到了积累。集邮这项活动是个慢功,只要持之以恒,不去当生意做,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所集的邮品,都是用零花钱,一枚枚配套成集的,集到现在丁T以前的邮票和实寄封已有数千枚,其中又多是政治题材的,价格都涨了好多倍。可以说藏者无忧,作为收藏者,我还是藏得住,这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也算是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富了,我绝不会受价格的诱惑而出手。
从目前的集邮状况看,大众化程度确实不高,邮市也不尽如人意。但以收藏为目的的集邮者依旧支撑着邮市,这个群体依旧是邮品的终端客户,它需求的多少、财力的强弱和邮品供给的大小,才是邮品价值与价格的真实体现。至于人为“炒”新,时至今日已明显后劲不足,对集邮影响不大。相信邮市回归收藏是一种发展趋势,“物以稀为贵”的规律,总是会体现在邮品上的。张吉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