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吴瑾:在拍卖行拍回父亲的书法

[日期:2012-03-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2年03月01日 07:40 南方都市报 

吴子复隶书四屏1920年作
 吴子复隶书四屏1920年作

  十几年前,市上书画拍卖尚未热如今天,但也相当兴旺了。当时兴周末拍卖会。一些价位较低的小名家作品,不少还是无底价,集几百件每周六日就搞小拍。初涉艺市的爱好者一千几百便可试试身手,精明老手说不定还可以拾遗检漏执到宝。

  2000年秋的某日收到嘉德公司小拍目录(当时小拍只印目录无图的)随手翻看,见到其中98号是“吴鉴隶书”,心里一动。吴鉴是先父子复公(1899-1979)的原名,后来是极少人知道的。这名大约用于1922年以前,因为当年他入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已经改名吴琬了。既是先人手泽,又是存世极少的早期作品,我决定要去看个究竟。预展当日我早早来到展场,快快找到展品。举头一望,睹物如见先人,心头不由得一阵颤抖。这竟然是一副临汉碑四屏。分别临《张迁碑》、《曹全碑》、《西狭颂》、《鲁峻碑》,上款 题 康 侯 道 兄 ,年 款 是

  庚申(1920),下款署沄庐吴鉴。字幅是新近揭裱过的,裱工画蛇添足为每副加上轴头。尽管这样,我还是下了定志在必得的决心要将它拍回。第一次举牌我相当紧张,出乎意料的是,只两三个回合,锤就敲下了。大概是没有竞争者,只是货主顶两下,见有人接就放手了。价钱低到让人不敢相信。

  我之所以大胆下手,是因为这件作品所提供的信息,与我所听过父亲早年的轶事有许多吻合和可以印证的地方。少时学书,总好奇问,爸你是几岁开始学书法的,老师是谁。他就讲起故事来了,说读高小时,每日放学流连于街边的写字档口,看人家挥毫。招牌档有个写榜书的好厉害,多大字都能写,但他竟然不识字,只照字样写;有挥春档特别好生意,档主能双手同时写上下两联,原来只能写熟手的三两副;代书先生能连撰兼写长篇的喜帐寿屏和挽联……在这些档口中,他以为其中有个隶书写得最好,看多了手痒,回家就依样涂写。祖父见他喜欢写字,就与附近南纸铺相约,准许他随时赊取宣纸,年底才结账。只提供条件不加干预,要是今天的家长不把他送进兴趣班才怪。后来,有位世伯见他这样着迷隶书,就送他一本《何绍基临张迁碑》,不久他觉得临本不如原本。于是就找到了张迁碑的原拓本,这年他十三岁。善于用脑,所以能无师自通。上述四屏之中的临《张迁碑》,算起来距初学有七年了,钤一“沄庐临张迁碑”朱文方印,专刻一印用于临某碑今日已经很少见了。

  最令我意外的是四屏之中有一副临《曹全碑》,也钤一“阿沄临曹全碑”白文方印,可见不是一时即兴所写,而是要长期临习的,和《张迁碑》同样重要。他在30年代为广州中山纪念堂写的总理遗嘱就是写曹全体,以致许多人误以为是胡汉民的手笔。据我所知他平时所写汉碑至少有十几二十种,但唯独不写曹全碑。原来他年青时是对曹全下过工夫的。至于他何时起抛弃曹全碑看来难以考究,其原因我推测有两点,首先是审美趣味的改变,这是他学习现代绘画使然,对于“靓”东西总不以为然。其次就是避俗,民国时期曹全体的隶书很流行,在广州胡汉民、刘纪文等党国要员都写曹全,人多写就不免流俗。他便转向以瘦硬著称的《礼器碑》下工夫。《曹全碑》因其拓本字画清晰,字数较多,字体秀美而受到许多书家的喜爱,也作为学隶书入门的首选范本。先父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在6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引用了清人梁闻山《评书帖》中话,“学隶初学曹全易飘”。他认为,学书主要学线条,学结构。结构平正似有规矩可寻,当然容易入手。但有些虽然结构平正如果不善每流于俗……根据自己的经验,他主张以礼器碑作为学隶入门。这副临《曹全碑》的出现显示出书家风格发展变化的轨迹,也为我后来考证中山纪念堂总理遗嘱的字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已有另文详述就不啰嗦了。其余两幅所临的《西狭颂》和《鲁峻碑》也是汉代名碑,四副的体态风神各异都把握得很到位,不同于临什么碑都一样,太过强调己意那一路。

  这副四屏的受书人康侯,原名冯强,字康侯,别署老康(1901-1983)。他与先父是少年时很要好同学,同样爱好书法篆刻故来往密切。冯出身世家,自少从温其球习画,从刘庆崧习篆刻。当时他们几个同好常在冯康侯家聚集,切磋艺事以外,还谋划起做生意来。几个人凑些钱,在西关十六甫开设一间叫鸿雪斋的铺头,经营文房用具并代理书画,但都不是做生意的材料,鸿雪斋在短期内结业。先父分到了一大堆卖不出去的宣纸拿回家写字。后来他们又在西关逢源中约(冯康侯家祖业)开设美美美术研究社,所谓研究社类似今天的业余美术班。这些少年旧事后来就只当做笑话来讲了。50年代后两老相隔于穗港两地,冯康侯在篆刻上取得极高成就,先父则以隶书传世。康翁在港桃李满门,不时介绍学生来穗向吴老请教问道。70年代,两老有作品的交流,康侯为老同学刻“子复心赏”印,先父报与好大王联句“旋门旧事欣然记;出谷新声寂处来”并题上长款。据知此联后来流落李姓藏家手中,最近在香港拍出很好的价格。

  收藏这事我以为是极个人的,每人的爱好不同,人有我有的跟风攀比就很无聊。藏品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个性,轶闻掌故为收藏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吴瑾(画家,广州)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古玉市场九成是假货
下一篇:刘尚勇:艺术品拍卖市场调整是必需的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