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8月22日 08:21 信息时报

蔡康永(微博)把多年赏画买画的经验和故事娓娓道来,读者最关心的两大内容都在其中:让你拥有赚钱的眼光和理性的思维,同时在赚钱中处好社交之道。
谁说艺术是圈内游戏?本书作者告诉我们说:只要掌握好人脉、眼力、智慧,艺术与生活是可以相通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并能做好的。
画作像葡萄酒,也要挑年份
要避免被信息误导,知识就很重要。比如说,你是一个刚入门的人,在东京的艺术博览会上看到一张草间弥生的作品,色彩丰富、漂亮又大张,草间弥生明明就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当代艺术家,但是这件作品定价却很低,为什么?如果陈冠宇正好坐在你旁边,你问他这个问题,他可能会告诉你,价格低,是因为画作上标示的年份不够好。
葡萄酒有年份,画作也有年份,这也是知识。画作的年份不够好是什么意思?因为那幅画可能是由草间弥生的工作室助手协助创作,跟某个年份之前完全由她自己亲笔画的作品相比,就会被认为没那么珍贵。画面类似的草间弥生油画,去年卖三百万,今年,同样尺寸的却只卖两百四十万元,不是她的作品跌价了,而是因为今年卖的这幅是助手画的,是studio work,由草间弥生工作室完成的,和画家完全亲笔创作有差别。
不过老实说,对一般买画的人来讲,同样都是草间弥生,要炫耀品位的话,家里挂一张彩色的草间弥生大南瓜,够有面子了,也绝对不会有不上道的客人上前检查说:“年份不够好喔,是助手帮忙画的。”
说到工作室生产制,陈冠宇要强调:日本知名艺术家村上隆成名之后的作品,也是采用工作室的生产模式做出来的。如果你买村上隆的画或雕塑,所附的证书上,会有艺术家村上隆的名字,同时也会看到参与制作的团队名字,例如谁画的底色、谁负责计算机绘图等。村上隆就像是电影导演,会把演员、美术指导、摄影、灯光等工作人员的名单通通列上去,摆明了就是studio work。其实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等大师,都是采用工作室生产制的,并不是什么新的做法。只要能呈现大师的美感与创造力,不见得每个环节都要大师亲自动手。
拍卖会是近身肉搏的游戏场
电视新闻中,拍卖会动辄拍出价值上亿的艺术品,但是想进拍卖会,一定要是大富豪吗?那可不一定,也有拍卖品是从几万元起跳的。你当然也可坐在会场看热闹,什么都不买也没问题。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去拍卖会买画有一个好处,里面卖的东西大部分都已经在市场上流通,不太会买到完全无法流通的东西。如果你去逛画廊,那你要有心理准备,你买的这张画可能永远卖不掉,也许全世界只有这位画家、这位画廊主人,以及你,一共三个人喜欢这张画。
换作在拍卖场上,就可以观察买这幅画时有几个人跟你竞争,来分析对这张画感兴趣的人有多少。比如说有五个人跟你竞争,最后被你买到了,那么你将来要脱手时,理论上那五个人还是会有兴趣才对( 但也只是理论上啦,要提防他们是受委托来拱价钱的临时演员)。另外,拍卖会还有一个微妙的功能,你可以当场感受到你买的价位合不合理,也就是众人的竞相出价会提供你安全感,让你觉得自己买的东西是值得的,相对来说,某件作品从头到尾,只有你一个人出价,虽然轻易买到,心里不免凉飕飕的,不知是不是自己判断出了问题。
拍卖会现场有点混乱,场内弥漫躁动的气氛与情绪,所以只在拍卖场买画的人,很容易头昏目眩,被牵着走。我有些朋友因为觉得现场很有趣,也来举举看,不小心就买到了。虽然有人运气好,买到的画后来涨到两三倍,但也有人立刻成为冤大头。
新手进入拍卖场,应该感受的事情是,什么样的画是真的众人追逐?什么样的拍卖过程看起来怪怪的?在现场看节奏可以掌握一二。有些画一抬出来,起跳价十二万,大概沉默十秒钟都没有人举,这时候突然有人举,这很可能就是安排过的。为了不想让这件作品没有人出价,画廊老板可能会在现场护航。有些作价方式则很明目张胆,原本在聊天的两个人,摆明是朋友,却在拍卖进行过程中轮流举牌,互相竞争,实在欠缺说服力。既然是朋友,根本就可以私下商量解决之道,不太可能在拍卖场上杀红了眼。
我觉得在拍卖场里面,可以抱持着一个最高原则,也就是只允许自己在预算内买到。不一定要买到最便宜,但是超过预算,就强迫自己不再举牌。比方说,你口袋有五十万,已经分配好三十万是要买这张欧阳春(微博)的画,二十万要买那座池龙虎的轮胎塑猛兽;后来欧阳春那幅竞争输了没买到,如果就此把那三十万移到后面,总共用五十万去买池龙虎的轮胎猛兽,这就是超出预算了,这种情况在拍卖上并不少见。要记住,钱不一定非得在今天花掉,如果只是因为今天不愿空手而回,坚持要拎一幅画回家,很容易会用不合理的价钱买到。买画一定要照预算买,才不容易掉进有心人士作价的陷阱里。
故事是艺术品的附加价值
你通常也会听说某些作品的光荣血统,例如,这件作品上几任的收藏家可能是大导演奥利弗· 斯通或大明星伊丽莎白·泰勒,或者,之前可能是挂在某歌剧院大厅或由哪家倒闭的美术馆流出。老实说,买卖艺术品,有时是在买卖这件作品携带的故事。就像是现任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夫人布吕尼曾经拍过裸照,那张裸照之前的成交价大约人民币二十万元,对于大富豪来说并不算昂贵,而且每个客人来家里,他都可以得意地炫耀他墙上所挂:“这是法国第一夫人的裸照。”绝对引起众宾客欢喜赞叹一番。你说那张照片本身有什么艺术价值?未必有,可是它很有故事,这是艺术品买卖的附加价值。
当你在一幅画前面停得够久,比如说超过了三十秒,拍卖公司人员应该会过来跟你介绍:“这件作品是刘丹还在试验他画出中国山水的笔触那个阶段画的”,或“这张画一直藏在画家当年的巴黎房东的遗孀手里,这位夫人最近过世了。”总之话里的信息就是:“你这次不买,就错过艺术家某个转变的关键或某段离奇的身世了。”而像我这种口味比较奇怪的买家,专家会推荐我注意一些光怪陆离的作品,“这个别人都不敢挂,恐怕只有你敢吧!”这时我当然要理性一点,总不能因为中了激将法,就买一堆会害自己吃不下饭的怪东西呀!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假设林志玲或林熙蕾这种等级的性感女神走进了一场原本气氛理性平静的拍卖会,所有在场的男士买家应该会默默地肾上腺素分泌加速,斗志渐长,举起的牌子都不愿意放下来,可能造成那一张画,拍价飙到行情价的五倍以上。所以也许拍卖公司每一场都该请一个女明星当艺术大使坐在里面,以其艳光擂起灵魂之战鼓,看能不能激发雄性的战斗力。村上隆书里讲过一句话,一个艺术家的破纪录成交价的背后,可能只是某一个有钱人的小老婆说了一句话:“这张画好可爱哦!我好喜欢!”然后就创造了一个非理性所能分析的天价。
这当然是开玩笑的说法。但是,一场拍卖会里竞争出来的价格,确实经常有很多你想都想不到的因素在里面,有时候并不能实际反映这个艺术家在市场上的合理价格。
买画还要通过“面试”
如果你走进一家认真的画廊,却完全不是为了欣赏艺术,而是流露出买股票的心态,应该会冒犯一些严肃的画廊主人。严肃的画廊主人,可能不喜欢被问到:“这画明年会不会涨?”“这幅画卖两万美金,明年会不会涨到三万呀?”他当然希望卖出的画会增值,会愈来愈受欢迎,可是画廊主人比较希望能跟客人谈的还是艺术话题,像是“这画家被认为很有街头精神,明年还有机会参加圣保罗双年展”之类的。
如果电视台老板第一次跟我见面就说:“你的节目可以帮我带多少广告进来?”我大概不会跟他合作,我当然知道电视台找我做节目常常是为了收视率,让电视台的广告满档,但我不希望电视台只把我当成赚钱机器。一见面就谈收视率的,这么直率的电视台我是还没遇过,大部分总会委婉地说:“我们很喜欢你的主持风格,希望有机会你可以在这里开个节目。”话都是这样讲的,各个行业的人都需要被尊重,包括画廊主人也一样。
所以画廊主人也会倒过来观察客人,当他问你买画的原因,而你回答:“我朋友说买这个会赚。”他对你态度会有保留,因为他在认真地规划他旗下新人的未来,他有他逐步推广新人的节奏,而你却摆出一副只想从他的新人身上咬一块肉下来就跑的态度,他不太可能喜欢你这样的顾客的。
有对教授夫妻去一家画廊逛了好几次,想要买某个艺术家的画。主人详细问了夫妻的背景,为什么喜欢这个艺术家,为什么要买他的画,买了是准备要挂着还是投资,如果要投资会想要多久后脱手,脱手会找拍卖还是拿回画廊寄卖。聊完之后,那位习惯考别人、不习惯被考的教授先生用台语撂下一句话:“你面试完了哦!现在可以给我们画了?”隔天这对夫妻才顺利地把画带回家。大家都笑这位画廊主人卖画像在嫁女儿、挑女婿。
如果你一进店里就指着作品问价钱,有些讲究身段的画廊,会认为你很鲁莽。虚拟通路也一样,用电子邮件跟画廊往来的时候,最好也要过招两三回,经过一番寒暄再碰触价格问题。像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写信给欧洲的陌生画廊,第一封信通常会介绍自己的背景、称赞对方的品位,简单提到为什么对这位艺术家感兴趣。对方如果回信,通常会推荐你几件作品,但还是不会告诉你价钱。到了第二封,我会问他这些作品的材质和尺寸、年份,第三封才会问出价钱。最后第四封信,当然要争取一些折扣,但你必须根据前三封信判断他是哪一派的画廊。如果他显示很急着做成生意,你也许可以直接请他给你折扣。你也可以运用你的人脉,例如通过你认识的香港画廊老板出面,跟对方商量,拿到额外的折扣。
来源信息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