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1年8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福建通宝”钱铸造于辛亥革命时期的福建,是辛亥革命历史的见证物。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之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纷纷响应。福建革命党人也于同年11月9日在福州举事,经过一天激战,革命军光复福州城。11月13日中华民国闽军政府(亦称“福建都督府”)成立,由原清军新军第十镇统制孙道仁任都督,推举彭寿松、郑祖荫等10人组成参事员会(不久改称“政务院”),行使军政权力。闽省光复之初,军政支出浩繁,而府库空虚,财政极为困难。为缓解财政紧张局面、维持社会金融稳定,闽军政府政务院决定设立印铸局(局长林晓),铸造铜钱、银角等钱币投放市面流通。当时铸造发行了“福建通宝”圆形圆孔铜钱,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省名作为钱币名称的铜钱,是福建历史上最后一种手工铸造的有孔铜钱,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全国各省铸造发行的货币中仅有的三种有孔铜钱之一(另两种分别为云南省铸造的“民国通宝”圆形方孔钱、天津发行的机制“民国通宝”方孔铁钱。四川大汉军政府也鼓铸了面文有“大汉”及“大汉纪元”字样的圆形方孔钱,可能属于纪念币性质,未参与市场流通。)尽管它铸造粗糙,流行时间短暂,却在近代货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福建通宝”钱,圆形圆孔状,有一文、二文两种面值。钱文“福建通宝”四字对读,仿宋体。背面穿孔上下为面值“一文”或“二文”字样,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铁血十八星旗是革命党人最先举起的旗帜。旗的主色为黑与红,黑色代表铁,红色代表血,意即誓以血和铁来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共和国。全旗的底色为血红,角端及两角之间都缀以黄星,共有十八颗,代表当时十八个行省;穿右为五色共和旗图,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广泛使用的两面旗帜,富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色。“福建通宝”的发行,标志着中国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诞生,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辛亥革命历史见证物。
图1福建通宝一文(正)
图2福建通宝一文(背)
福建通宝“一文”币(图一、二),直径19毫米,圆孔径5.5毫米,重约2.4克。一文币铸造量不多,较为少见,若为全品相者,更为稀罕。“二文”币(图三、四),直径24毫米左右,圆孔径6毫米,重约4.5克。二文币根据钱背穿右五色共和旗上横条纹数目多寡不同,可分为粗纹五条旗和细纹六条旗两种版别。其中粗纹五条旗版“二文”币铸量较多,较为常见;细纹六条旗版为早期所铸,铸时短、铸量少,存世不多。此外还有不少版别,如“通”字有方头通和角头通,“宝”字有“尔”宝和“缶”宝之分,背面旗帜纹饰也有不同。还发现有圆形方孔的“福建通宝”背“省造二文”、“福建省造”背“二文”和“闽省通用”背“二文”钱,均为试铸样钱,存世极罕。马传德、徐渊编著的《辛亥革命时期货币》还首次披露了“福建通宝”背双旗五文、十文钱,亦属于试铸样钱,目前仅见。
图3福建通宝二文(正)
图4福建通宝二文(背)
福建通宝钱多为黄铜铸造,偶见红铜质。尚见有铅质钱,恐属私铸币。笔者收藏有一枚“福建通宝”背六条纹双旗“一文”白铜币,直径20毫米,穿径5.5毫米,厚1.2毫米,重2.95克。面文“福建通宝”四字,仿宋体略带楷意,背面圆穿上下署“一文”二字,穿左为铁血十八星旗图,穿右为六条横纹五色共和旗图案,旗杆上饰有燕尾状旗饰。初见该钱,通体包裹着灰黑色土锈,稍加擦拭,即显露出银白色光泽,笔者判断其应为白铜材质(图五)。该钱铸工精致、文字清晰,未见图谱载录,当为初铸样币。
图5福建通宝一文白铜样币
“福建通宝”钱系采用手工翻砂铸造,铸造较为粗糙,轻重不一,精美者少见。清代在福州设有钱币铸造机构——福建宝福铸钱局。晚清时期福建宝福铸钱局的铸币技术已相当先进,曾经采用新式机器铸造出“光绪通宝”、“宣统通宝”机制铜钱及各式铜元。采用机器铸币精美划一,且本少利多,产量甚巨。然而福建光复之初铸造的“福建通宝”钱为何仍使用早已淘汰的、落后的手工铸钱工艺,着实令人费解。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需钱孔亟,时间仓促,来不及开模机铸的缘故。手工铸钱费工费时,产量又低,无利可图,难以满足光复初期福建军政府的财政需要。不久,福建军政府也开始采用机器大铸铜元、发行钞票,福建通宝钱逐渐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和历史舞台。随着岁月的流逝,其存世数量日益减少,而其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则日渐显现,引起越来越多收藏爱好者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