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7日07:53东南网-海峡导报郑瑞卿

7月25日凌晨1点,漳州市公安边防支队根据群众举报,在漳浦县古雷镇一码头破获一起非法盗捞海底文物大案,查获陶罐、香炉、小碗等各类文物700余件。
昨日下午,福建省文物局专家周端赶到漳浦对该批文物进行了初步鉴定,该批文物均为宋末元初时期的陶瓷器。
此次盗捞海底文物大案为建国以来漳浦缴获文物件数较多的一次。目前,涉案的5名犯罪嫌疑人已经被刑事拘留,该起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抓捕:多日蹲点破获大案
近日,漳州边防支队岱仔边防派出所接到辖区群众反映,有渔民在古雷镇某海域捞起海底文物,该所民警立即行动,进行四天的摸排走访,掌握到一艘可疑渔船。
至25日凌晨0时30分许,在古雷镇一码头蹲点的民警发现,从不远的海域慢慢驶来一艘小挂机船,驶到码头后停了下来,船上载着几个泡沫箱子,形迹十分可疑,岸上也有摩托车和小车来回行驶,好像在望风探路。十多分钟后,驶来一辆吉普车停在码头,船上人员迅速将泡沫箱抬上车,车辆疾驰而去……
民警迅速跟上,在车辆驶到杏仔村洪某镇家中时,一举将洪某镇、洪某权、李某泉、王某华、张某臣等5名嫌疑人抓获,同时缴获各类文物两箱,后经清点为161件。
经连夜审讯,嫌疑人进一步交代了更多的犯罪事实:在几天前,五名犯罪嫌疑人已经盗捞了数箱陶瓷器,正准备出售。“他们属于团伙作案,刚刚将洪某镇、洪某权等控制住,随后而至的另外三个人也被控制。一些潜水员还是从外地来的。”办案民警邱志钦介绍。
于是,民警迅速前往藏赃窝点,将藏匿于附近一小店中的5箱文物缴获,经清点共561件,至此该犯罪团伙盗捞的7箱文物,全部被边防官兵缴获。官兵们经过连夜清查,各类陶瓷器总计有722件。

鉴定:宋末元初 三级文物
导报记者昨日上午来到岱仔边防派出所看到,漳州市文物部门工作人员正在对陶瓷器进行清洗,有些沾满了污泥,主要有碗碟、瓮、高脚杯等瓷器,有些瓷器有刻花、印花等纹饰,陶瓷器保存得还算完好,虽有小部分破损,但是不多。“单单清洗这些瓷器,就花了数小时,更别说分类了。”工作人员介绍。
昨日下午,福建省文物局专家也赶到现场,对瓷器进行初步鉴定。专家周端介绍,该批文物源于两艘海底沉船,均为宋末元初时期的瓷器,多数为青釉,主要有碗、盏等类别,还有半瓷半陶的盖瓮,均为福建本地的小窑口出产,其中少数为三级文物,多数属一般文物,可能是当时从漳州出口欧洲,船行至古雷海域遭遇风浪翻沉。
专家们经过初步鉴定,属于三级的文物目前初步定为144件,但是更多的文物还有待进一步鉴定,“这些瓷器有圈足,底部有鸡心眼等特征,有些是宋代的瓷器,有些是元代的瓷器,根据其做工做法,可以鉴定为宋末元初的瓷器。至于有些瓮上面的文字,应该是使用者的记号。”周端说。
乱象:常有人偷偷盗捞
岱仔边防所教导员武晓波介绍,去年10月,台风“鲇鱼”过境时,很多近海养殖的鲍鱼都跑出渔网,很多村民都下海抢捞鲍鱼。抢捞过程中,有些村民捞到了一些文物,该所接报后立刻前往杏仔村调查,最后在一处破房子里找到了一个袋子,里面装着71件碗、瓮等。
但是,接下来疯狂一幕出现了,海域附近一些村民就开始口耳相传说海底有宝藏。有些村民传得活灵活现,这两艘沉船,有一艘是商船,另外一艘是官船。于是,一些不法分子瞄上了这里,据称最多的时候,一度有十几艘船在打捞。
武晓波表示,根据《福建省文物管理条例》,针对非法打捞等行为,除了追缴文物,没收违法所得外,还将被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处罚款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
背景资料
该海域可能是宋代港口
据原省“海丝”研究会理事、漳州市历史学会名誉会长陈自强先生介绍,《四库全书·武溪集》中曾记载,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漳浦知县陈坦然曾下令搬迁港口。他说,漳浦最开始的港口设在佛昙镇石门村,史称 “石门港”(今佛昙港)。但是这个港腹地比较小,而在这里的商船云集很多,当起台风的时候,经常有许多船只被掀翻,所以时任漳浦知县的陈坦然就准备将这个港口搬迁。但是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具体搬迁到何处。
据陈自强推测,这个港口应该是搬到了六鳌与古雷一带的避风港 (今旧镇港一带),理由是,这两个港口距离不算太远,而且都是在漳浦境内;而且旧镇港一带腹地较深,可以容纳更多的船只。
他说,从地图上看,沉船地点位于古雷半岛海域通往旧镇港的入海口,加上此处海域小岛屿很多,水势也比较复杂,来往的船只多了,遇到触礁或者台风躲避不及,发生沉船的几率也就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