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杆秤成文物 做工要申遗(图)

[日期:2011-05-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1年05月22日 09:45 天津网
称杆申遗
 称杆申遗

  天津网讯  城市快报记者 刘彩霞 即时播报 5月20日是国际计量日,在这天天津市计量博物馆免费对社会开放,迎接市民参观。记者从天津计量院老所长艾学璞处获悉,在经过前期一系列的文献和实物整理后,该博物馆计划为杆秤的制作工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退市杆秤成了文物

  当日,记者在计量博物馆展览现场看到了许多各个历史时期的杆秤,有称金银的戥子,各个小巧精致,硬红木的秤杆如同筷子一般圆润、铜制的秤盘、镶嵌的银星;有称粮食的大秤,秤杆粗如手臂,长约两米,秤砣足有十公斤重。这些杆秤都已经年过百岁,成了名副其实的文物。艾学璞先生的一生都在从事计量工作,他对杆秤也颇有研究。他说,我国的计量管理非常有特色,在计量制造方面,歌潮各代基本上都推行“严禁私造”的法制制度,作为计量器具的秤上都有“官造”“官检”“官殇”等字样。1994年,随着国际法制计量组织的要求,杆秤不具有示值使得供求双方清晰可见的要求,因此我国开始从全国的大中城市的商店和集贸市场的固定摊位开始淘汰杆秤。1997年,天津市的杆秤彻底退出了各交易市场。

  杆秤制作工艺要申遗

  “杆秤成了文物,杆秤的制作工艺就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艾先生正在积极为杆秤制造工艺的申遗工作积极努力。在计量博物馆的仓库里,艾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多年来搜集整理的近30件杆秤制作工具。用硬木和皮绳子做的手工钻、各种规格形状的小钢挫、开口大大不一的等分器、切削秤杆用的刨子、镶嵌秤星用的砍刀等等。记者对眼前这些鲜见的制秤专业工具感到陌生,但艾先生拿在手中演示起来件件熟练,讲起每件工具在制秤中的用途如数家珍。“现在计量院还有一名掌握全套手工制作杆秤工艺的人,名叫崔建和,因此申遗还是具备条件的。”他说,用以上工具可以基本上复原三个历史时期的杆秤制作工艺:1930年前的纽秤制作工艺、1930年到1954年间的刀秤制作工艺、1954年后的定量砣秤制作工艺。

  据悉,杆秤是从我国的传统计量工具天平改良而来,它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解决了天平携带不方便的问题。为了努力抢救挖掘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市计量院的计量工作者对杆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艾先生列举了杆秤申遗的理由:一是杆秤在推出市场后成了博物馆中的文物,随着匠人的流失,其制作工艺自然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二是在现有的计量院职工中还有掌握了制造杆秤工艺的传人,能够将口传心授的手工制造杆秤的工艺进行整理,按照工艺要求制造出杆秤。

  目前,杆秤的制作工艺已经整理成文献资料,申遗的申请书已经递交上一级计量部门审阅。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建福宫之谜:揭开幕后投资公司背景
下一篇:2012年贵金属纪念币项目发行计划论证会在京召开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