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霍晓蕙
由山东省文物局联合本报等单位举办的“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17日正式揭晓,十件馆藏重器成为社会各界瞩目的焦点。它们是:亚丑钺(商),九旒冕(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蛋壳黑陶杯(龙山文化),红陶兽形壶(大汶口文化),甲骨文(商),颂簋(周),郑燮双松图轴(清),鲁国大玉璧(战国),东平汉墓壁画(汉)。这些文物跨越千年岁月,承袭着不同时期齐鲁大地的文化历史。单从类型上来说就丰富多样,为我们展示来自各个时代的精彩。
从本期起,《齐鲁鉴赏》将分四期对这些“镇馆之宝”进行介绍。
亚丑钺
威严肃穆的王权礼器

钺,原本是斧类的兵器,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在一些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墓葬中,经常见到石质和玉质的钺。至商代,出现了种类繁多的青铜钺,逐渐取代了玉石钺,一般由有身份的王侯贵族使用,是权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亚丑”钺,商代,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通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长方形,方内,双穿,两肩有棱,弧形刃,器身作透雕人面纹,极富威严。钺正反两面铭“亚丑”二字,故得此名。
1965、1966年间,山东省博物馆在青州市苏埠屯发掘了两座商代大型墓葬,“亚丑”钺出自编号为M1的墓中,同时出土的另一件铜钺,也有“亚丑”铭文,因此,专家推测这里可能是“亚丑”族的墓地,该墓主人则可能是仅次于商王的方伯一类的人物。
郭沫若先生早在1930年就曾指出,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乃是古代国族的名号。“亚丑”就是一个代表。他推断“亚丑”族应该在商王国的东南,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先进、势力强大的地域方国。可是,对于强大的“亚丑”部族,历代史书也都没有明确记载。它建于何时,而又亡于何代?曾与谁结盟,而又与谁为敌?
亚丑钺怒目圆睁威严肃穆,人们在欣赏青铜器神秘的艺术之美的同时,还有许多谜底等待我们去揭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亚丑一族神秘的面纱会昭示于众。
蛋壳黑陶杯
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

蛋壳黑陶杯器壁薄如蛋壳,厚度还不到1毫米,“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被世界各国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蛋壳黑陶杯是山东龙山文化特有的标志性陶器。山东龙山文化最初是由山东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在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现的,最初称为“黑陶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以黑、光、亮的黑陶器为特色,后来依据考古学的命名惯例即最早发现地将其命名为“龙山文化”。
蛋壳黑陶杯也是我国古代制陶艺术的巅峰之作,使用的陶泥全部是经过了反复淘洗的细泥,陶胎内不见任何杂质,其质地细密坚硬,几乎没有渗水率,说明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工匠对陶土的选择和烧窑技术的掌握均已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地步。今天的研究人员模仿烧制如此轻薄的陶器也是相当困难的,可见龙山文化时期掌握烧制蛋壳黑陶技术的工匠,一定是当时的尖端人才。
蛋壳黑陶杯仅仅出土于少数的大中型墓葬之中,说明它在当时就是一种极高贵的用品,并非常人可以享用,极可能是一种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那就意味着社会上已产生阶级分化而即将告别原始的蒙昧,可以说,蛋壳黑陶杯的出现,已迎来文明的曙光。
东平汉墓壁画
真实绚烂的汉代画卷

2007年10月,山东省东平县城区内商城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汉代壁画墓,鉴于早期彩色壁画对保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必须置于恒温恒湿的环境中,否则将难以保证壁画的完整和鲜艳程度。山东省文物局决定立即将出土壁画运回山东博物馆,开辟具有恒温恒湿功能的专用库房进行抢救保护。
壁画绘制在白色地之上,石材加工平整,因此只是在表面涂抹白地,直接在白地上绘制的。除了人物形象,壁画中还有鸡、狗等动物的形象,富于生活气息。壁画内容包括敬献、谒见、斗鸡、宴饮、舞蹈等场面。其中尤以绘制于门楣内侧的12个人物形象神态各异,眉须飘然,栩栩如生,描绘出汉代的武士形象,摆放在门口,也是护卫墓主人、避免打扰的目的。
东平汉墓壁画画面色彩艳丽,造型比例匀称,线条流畅,刻画细腻精美,形态生动逼真,反映出汉代画匠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绘画技巧,这些汉墓壁画为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艺术水平最高的壁画,填补了我省汉代考古的空白,在全国也极为罕见。
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壁画,山东博物馆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专家对壁画进行了清理和加固保护,目前保护工作已顺利完成,这些精美的壁画被置于恒温恒湿的展橱中向公众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