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报纸的创刊号,“号外”就是报纸收藏中的精品,因为“号外”出版的数量极少,往往只有几千份,甚至几百份。它一般都是有影响的大报发行,且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印刷发行时间稍纵即逝,有的“号外”因为发生事件的特殊性,甚至在夜间发行,而且是随意在大街广场散发。正因为它具备这种与众不同的特点,所以收藏“号外”的难度也大。 “号外”的最大特点是新闻性,最突出功能是及时传播新闻信息。按照传统新闻理念,只有遇到特别重大的事件或喜讯,报纸才出版“号外”。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我国第一次进行原子弹、氢弹的爆炸试验以及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人民日报》毫无例外地推出了“号外”,无论从事件大小的分类,还是出版媒体的地位,在这个前提下出版的“号外”,无法不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现在,这几份“号外”已经很难收集,成了收藏界的珍品。 同样的理由,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特大地震,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遭受了最严重的损失。当天,《重庆时报》、《新快报》等以最快的速度印刷出版了“号外”,向全国传播发生灾难的消息,有效地达到了全国人民在第一时间组织抢救和援助的目的。这是突发性事件的典型事例,也是发挥“号外”作用的具体表现,突出了时间的关键要素,这是一份值得珍藏和纪念的“号外”。 “号外”还是报纸记录重大事实、纪念特大喜讯或反映社会热点的信息载体,起到宣传喜庆和扩大影响力的作用。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5月1日的上海世博会,重大和喜庆的程度显而易见。当天推出号外的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报纸外,《北京晚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其它十多家重要报纸也相继散发了“号外”,这种号外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仍然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 “号外”的另一层意义还在于他和重大喜庆活动的连锁作用,往往一项重大活动在发行了“号外”后会格外受人关注,也因此提升和扩大活动本身的影响力,2010年9月17日,《湖州晚报》为配合“第五届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开幕,在第一时间推出了一份“号外”。开幕式刚结束,散发着油墨香的精美“号外”已经在市民的手中,把“号外”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其次,“号外”就它的“个性”而言,构成了和普通编号报本质上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出版方式和版面设计的独创性,往往几个字就概括整个事件的内容,而且一般都釆用硕大的字号,主题明确,言简意赅,配以文字说明的,则是超越常规的大幅图片,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构成了令人神往的视觉效应,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如我国“神州系列”和“嫦娥系列”升空后,各地发行的“号外”,无论从版面设计和色彩的搭配,均堪称报纸出版中的精品,读者捧在手里,感觉到的是震撼和激动。 综上所述,“号外”虽然只是赠送给读者的临时出版物,因为具有浓重的时代印迹和很深的历史记忆,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不可轻易忘记和磨灭的,他所具备的特有魅力,无法不让它进入收藏爱好者的视线,他拥有的潜在价值没有因为不定价赠送而不存在,恰恰相反,他当时的新闻价值和后来的收藏价值却远高于有价格的普通报纸。如为庆祝香港澳门回归而推出的“号外”,现在存世已经很少,一份“号外”的转让价已达到百元以上甚至千元,成为民间收藏保存的珍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