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场观潮 “毛泽东用瓷”收藏要领 |
|
作者:劳舟 |
|
“毛泽东用瓷”是20世纪制瓷史上的顶峰,由于其烧制工艺难度大,产品质量高,存世量稀少,价格十分昂贵,无铅无镉,加上巨大的伟人内涵和政治历史信息,一直被收藏家所青睐,为世人所追捧。 一、定义。毛泽东用瓷,有的称“领袖用瓷”,有的称“当代御瓷”,有的叫“7501工程瓷”,也有的叫“红色官窑”、“中南海用瓷”等等。“毛泽东用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1958年4月11日,北京派人带着一只桶形茶杯,无花纹,无杯盖,瓷质非常粗糙,到达湖南醴陵群力瓷厂,说这只从延安带来的茶杯,其主人在整个解放战争时期都与它朝夕相伴,直至取得全国胜利。并要求该厂制作一批茶杯,说这是严肃的政治任务,必须保密。1958年7月2日瓷杯制成,计素白色杯30件,釉下五彩蝴蝶茶杯90件,色泽淡雅,造型美观。这批杯送到毛泽东处,毛泽东看后十分满意地说,我们胜利了,可用这么漂亮的杯子,并亲自取名为“胜利杯”。 (2)“文革”时期,群力瓷厂多次承制毛泽东的生活用瓷,“胜利杯”也先后制作过有松树、红梅、月季、芙蓉等图案类型的杯,杯盖也分别有圆顶和小枣顶等几种。 (3)1974年毛泽东最后一次回湖南,在长沙袁家岭的蓉园住了近4个月,由于年迈体衰,手持物件往往力不从心,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减轻他手中负担,建议专门烧制一套轻质瓷器。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为庆祝毛泽东82岁生日,也曾建议烧制一批专供寿筵上用的瓷器。开始烧制了一些有红苹果、红辣椒为主题图案的釉下彩生活用瓷,体现了浓浓的乡情。1974年群力瓷厂经有关部门批准,重新设计,出色地完成了中国瓷业史上跨时代的“毛瓷”工程。其中四季花卉即菊花、芙蓉、月季、梅花碗为代表的一批高档餐具,滋润悦目,透光度好,轻薄玲珑、绘画精湛,既体现了毛泽东的个人喜好和湖南的情结,又蕴涵了深邃的意境和中国制瓷的传统工艺。 (4)1975年,中央给轻工业部江西陶瓷研究所下达制造毛泽东用瓷的指示,江西省委为此下了1975年1号文件,宣布这项任务是该所1975年第一件大事,所以称为“7501工程”。该所集中最优秀的人员,在1975年3月前完成设计、试烧。上级批准用“水点桃花”、“翠竹红梅”釉上彩和“水点芙蓉”等双面釉下彩为图案。9月烧制成合格产品1000余件。 (5)2001年,经批准群力瓷厂于2001年8月复制了该厂1974年密制的毛泽东瓷2001套,当时通过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瓷器专家鉴定,认为从瓷质、釉质、釉色、造型和花纹描绘的水平看,达到甚至超过了1974年产的“毛瓷”水平。 (6)首都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国家用瓷办公室复制了若干32头一套的文具、茶具、酒具水点桃花丰泽园用瓷。 (7)2006年,江西大气天成仿古陶瓷有限公司(福禄堂)复制手绘“翠竹红梅”办公用具500套,“四季花卉”碗500套。 (8)一些著名的私人作坊仿制,工艺水准极高。如当年参加过制作“7501工程瓷”的工艺美术大师徐亚风等,就仿制过水点桃花丰泽园毛泽东文具瓷器等。 从狭义地说,通称为“毛泽东用瓷”的主要是指“7501工程”用瓷。其实,无论是醴陵瓷厂,还是景德镇瓷厂,都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烧制过无愧于当代世界最高水准的生活用瓷、国家礼品瓷,是近代中国陶瓷史上最为闪耀的两颗明星。 二、数量。从多次烧制的情况看,其他几次的数量都不大,而“7501工程瓷”的数量和去向有些不同说法。 西安尕丁先生在《以藏鉴史,存异归真》一文中写得很详细:1975年初,中央办公厅给江西省委下达了一项特殊任务,让景德镇为毛泽东主席制作一批生活用瓷。江西省委将此作为1号任务取代号“7501”,责成景德镇隶属于轻工业部的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研制生产。从5月25日至8月31日陶研所共烧制22窑,实际成品4200余件,从中精选出千余件于当年9月送达北京中南海。 草千里先生在《红色官窑———文革瓷器》一书中说:“仅仅烧制出一千多件,送往中南海共两套。每套计138件,计有:9-15CM盖碗18件,15-30CM盖盘(合器)40件,1、2号茶杯各10件,汤匙10件,布碟10件,醋壶、酱油壶、胡椒筒、牙签筒、香烟筒、烟灰缸、饭锅、品锅、茶叶罐各1件。因此,北京瓷器鉴定家金鑫先生在主席用瓷的真伪辨别中写道“据说当时给毛泽东2-4套。” 最近,“毛泽东用瓷”与历代官窑用瓷一起前往日本展出,为期一年,引起轰动。《收藏》杂志总编杨才玉随团赴日,他报道中引用当年“7501工程瓷”项目总负责人、轻工部陶研所副所长杨大印发言说“送给毛泽东主席的‘7501瓷’分别存放在北京中南海丰泽园、湖南湘潭的滴水洞和江西828工程备用。”这一说法清楚地肯定了4套“毛瓷”的收藏地,其余的“毛瓷”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去向: 一是草千里先生说的,其余的“7501工程瓷”,由景德镇轻工部陶研所封存入库,1982年作为春节礼物发给职工,因此流落民间。金鑫先生也说,其他剩余的都是有缺陷的,有的器皿变形,有的色彩不佳,有的釉色发惊(即有无色的细小开片)。这些剩余产品也并没有按规定销毁,“文革”后分给了部所的职工们。 二是杨才玉先生说的,马晓峰先生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西省标准计量局主管陶瓷质量工作,从1983年起就开始收藏“7501毛瓷”,他的藏品一部分是从轻工部陶研所仓库里购买的,一部分是从该所职工的家里收购来的,后全部转让给了稻房先生。得知马晓峰要转让这部分瓷器,稻房先生不惜重金将其釉下红梅、釉下勾边红梅、釉下芙蓉花、釉上水点桃花、釉上翠竹红梅五种纹样计565件“7501毛瓷”全部买下。西安尕丁先生也在文章中说,后来库存中的565件“7501瓷”,先后被新加坡的马晓峰和上海的张曙阳等收藏。 三是金鑫先生说的:我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鉴定瓷器,一位医生朋友开了好几家医院,很有钱,号称“文革瓷”的最大收藏家,光收购“7501瓷”就不下百件。当然,“这位先生也疑是仿品”。草千里先生也有一个具体的说法:试制过程中为水点桃花的大批素白胎,被一位商人悉数买下,聘请高手,仿制一批“中南海瓷”、“清雍正年制”、“清乾隆年制”、“慎德堂制”、“居仁堂制”假古董上市,水准十分高。 三、价值。同其他瓷、玉等收藏品一样,对一件“毛瓷”的价值认定,也可从历史、科学、艺术、货币等方面来鉴别。 从历史价值上看,一些收藏家认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从宋代影青开始,依次有元釉下青花,元釉里红,明釉上五彩,明斗彩,清珐琅彩,清粉彩,一直到当代釉下五彩,都是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上的标志性创新成果,“毛瓷”无疑是当代陶瓷工艺的代表。收藏家稻房先生认为,“毛瓷”真的称得上“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有五大特色:一是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釉下五彩,这种制瓷景德镇以前没有,是一大突破。二是用1400度高温烧制而成,釉面玻化程度极高,以前没有这么高的温度。三是釉下双面对花,碗内外芙蓉花重叠一致,无丝毫移位,这种工艺是以前没有的。四是所有餐具都带盖,这也是以前没有的。五是品种齐全,有餐具、茶具、烟具、文具,皆配套成龙,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里程碑。 从科学艺术上看,金鑫先生撰文指出,当时集中了顶尖工艺技术高手参加。梅花图案的高温釉下新工艺,由当时釉下彩组担纲,人员有嵇锡贵、彭兆贤、张彬、徐德湖、吴美、曹翠花、余美珠、李甘妹等。由于任务重,时间短,因此,又从釉上彩组调来人员,如今已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王锡良、张松茂、戴荣华、李进、汪桂英、刘平、徐亚凤以及李雨巷、彭兆贤、嵇锡贵、张彬等都参与了。轻工部陶研所副所长杨大印也说,陶研所技术力量、艺术力量和手工制作力量配套成龙,而且研究恢复了数十种在历史上由于战火而导致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名贵品种和技术……烧制温度在摄氏1390度到1400度之间。 从经济价值上看,更是“日涨夜高,节节攀升”。当年,先后受命生产过“主席用瓷”的仅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两座瓷窑,充满传奇色彩的“主席用瓷”已成为海内外藏家重金搜求的稀世珍品,拍卖价持续攀升。1996年12月14日,北京太平洋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了68件“毛瓷”,平均每件12.2万元,其中一件水点桃花和合器,落槌价高达66万元。1997年12月广州加德冬季瓷品拍卖专场上,有湖南醴陵烧制的4只“主席用瓷”以8.8万元成交。如今,每件市场价已达10多万元,例如一套89件“主席用瓷”在长沙被卖到1143万元。1997年湖南长沙“主席用瓷”拍卖会上,10多件精品单面梅花碗拍出了178万的天价;而在2005年6月上海的一次春拍中,一件名为“梅花一品锅”的“主席用瓷”以27.5万元的高价成交。大约在1994年或1995年,“7501瓷”一下子在新加坡轰动起来,成了收藏家们的追逐目标,并很快带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日本收藏热度的迅速升高,价格一路飙升。据业内人士估计,仅单件“毛主席用瓷”,近5年涨幅已不是简单的几倍可以计算。 四、鉴别。在“主席用鉴”真伪鉴别方面,权威人士提出有三点要领可供参考:一是胎釉:真品的窑温高达1380-1400℃,经过很好的还原焗过程,釉色白里泛青,温润如玉,瓷胎透明度好。像碗、盘、碟等均为手工拉坯、修坯,胎体非常薄,如果用阳光或灯光照射,隐约可透见手指。而仿制品以压坯制造,所以显得胎厚,且受现代一般梭子窑的限制,最高烧到1300℃。温度达不到,胎体里面的各种原料融化不均,虽然也很白,但属于惨白、寡白,缺少意趣。二是彩釉配料:真品是高级技术人员统一配制而成的,釉色清净清纯,柔和淡雅。而仿品因为配料经验不足,因而显得混浊,色彩俗气,配制不协调。三是绘制:真品均为高手绘制,笔触娴熟,线条遒美,清虚灵动,釉色层次分别。而仿品绘制者功底差,用笔笨拙,釉色呆板,毫无生气,甚至出现所绘花、叶有悖于其生长规律的大错误。 笔者从自己二十几年追从、收藏、研究心得看,有以下一些特征可资参考。一是底足与款识——这一鉴别瓷器的重要依据,几乎没有见诸报道。我收藏的23件“毛泽东用瓷”均为“红梅·翠竹”釉下彩,底足内壁有一圈塾烧痕,并附有白色瓷土;足面满釉,与器身釉一致;底面中间印有青花偏蓝“景德镇制”四字篆书款。而轻工部陶研所窗库里存放的这批素白胎“水点桃花”半成品,多数都仿制成“清代官窑”,而且落下“清代官窑”楷书红款。其他仿制的“毛瓷”为了商业目的,更是直接打上“轻工部陶研所中南海用瓷”楷书红款。二是真品有瑕。我收藏的真品“毛泽东用瓷”,多多少少都可发现一些缺陷。如笔筒、笔洗口沿及底部都有龟裂现场,茶壶壶盖上的小枣顶有些偏斜,就是完整无缺的香烟筒、烟灰缸、大型合器、小牙签筒、胡椒粉瓶等,也可发现一条或数条细小开片。三是真仿对比。从我收藏的毛瓷与最近景德镇仿制的翠竹红梅用具比较看,真品笔筒口内反沿较宽,而仿品口沿几乎没有反沿口;真品红梅的画功苍劲有力,而仿品枝条显得纤细,而且出锋。真品圆形烟灰缸面上有红梅竹,而仿品器身上也有红梅竹,显得有些多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