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1年1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飞天出身印度,随着佛教的东传,大约从公元4世纪开始,沿着丝绸之路来到敦煌,继而成为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艺术中最受欢迎的美神。在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飞天的形象竟多达4500余身,最小者的巧如指甲,从四壁到藻井,几乎是“有龛皆成佛,无壁不飞天”。她们有的足踩祥云,有的昂首腾空,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衣裙飞翻,彩带飘舞,轻盈曼妙,潇洒自如,为人们营造出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
在佛教艺术中,飞天是一种会飞的歌舞伎,即佛经中天歌神与天乐神之合称。传说她是云和水的女神,以湖泊为家,常遨游于菩提树下,因其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芬芳,故又称香音之神。侍奉佛陀和帝释天(护法主神),是飞天的特殊使命,所以她们往往出现在佛祖说法、供奉进香等热闹面,但又行踪飘渺,来往自由,在造型艺术上有很大的创造空间。
印度佛教早期的飞天形象,其实并不美观,甚至有点丑陋。从西域传入内地后,中国人以自己的审美理想改造飞天,大胆去掉双翼,代之以东方美女的脸型、身段和服饰,并加入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想象;随着朝代的变革,又赋予其不同的时代特色,不断给人们以新鲜的审美享受。
飞天与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是很有缘分的。从1996年首次精彩亮相以来,飞天几乎成为中国金银纪念币上很受欢迎的“常客”,其不同的艺术形象大大小小多达数十种,有的堂而皇之地成为金银币正面或背面主题图案,有的作为佛的陪衬,以群体形式出现。
中国丝绸之路第2组银币(1996年).jpg
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发行的中国丝绸之路(第2组)金银纪念币,其中22克银币的背面图案,便是《飞天图》,画面描绘一个柔美动人的飞天,手托莲花,形若飞凤,飘飘然自西向东而至,正要飞临云雾缭绕的敦煌莫髙窟,这似乎印证了飞天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说法,也蕴含设计之巧妙构思。
敦煌飞天(北魏)(2000年)
2000年发行的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纪念银币,1套6枚都是不同的飞天图案,精妙绝伦,各具风采,方寸之间浓缩了自南北朝至唐代近500年间飞天艺术的发展历史。其中北魏、隋代的飞天,表现得十分大胆,敞开上衣,裸露双乳,洋溢着反叛封建礼教、追求女性自由的激情。
龙门石窟飞天(2002年)
2002年发行的龙门石窟艺术金银纪念币中,1/2盎司金币的背面图案也是《飞天图》,头饰高髻、手托佳果的飞天,极具东方女性的神韵之美。
麦积山石窟飞天(2004年)
2004年发行的麦积山石窟艺术金银纪念币中,5盎司金币上佛像圆光周围有4对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的小飞天,正在轻歌曼舞、洒落花雨,生动地衬托出佛的优雅、慈祥仪态,洋溢着佛国净土的气氛。这些小飞天们不知疲倦、任劳任怨地执行着奏乐、撒花、施香等平凡的使命,心境平静如水,纤尘不染。
云岗石窟飞天(2010年)
2010年发行的云岗石窟艺术金银纪念币中,2盎司银币背面图案为莲花和飞天造型。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以盛开的团莲为中心,盘旋飞舞,激荡着一种轻松欢快、美妙动人的旋律。
如今,飞天不仅成了敦煌莫髙窟的标志,而且其形象被巧妙地移植于音乐、舞蹈、绘画、广告等不同艺术领域,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再立新功”。
小小钱币,承载着历史的悠远,铭刻着文化的厚重。人们从金银纪念币上的飞天,不仅可以了解到佛教飞天艺术传入中国后的演化、发展过程,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即任何外来的文化,只有汲取本土文化的滋养,不断求新、求变,才能长盛不衰,永远充满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