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創造紀錄的2010年中國藝術收藏市場

[日期:2011-01-01]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12-31 09:44:37  來源:北方網  

  回首與前瞻

  對於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來說,2010是個創造紀錄的年份。11月,英國班布裏奇(Bainbridges)拍賣行拍出清乾隆年間粉彩鏤空“吉慶有餘”轉心瓶,以折合人民幣5.5億元的高價一舉刷新了5年前由元青花鬼穀子下山大罐創下的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品拍賣紀錄,這一成交價同時也是迄今為止全球範圍內中國藝術品交易的最高價格。除了該轉心瓶之外,中國本土拍賣行表現亦十分惹眼──6月3日,保利5週年春拍,黃庭堅書法作品《砥柱銘》,4.3億元人民幣;11月20日,嘉德國際秋拍,王羲之草書《平安帖》高古摹本,3.08億元人民幣;12月10日,瀚海秋拍,徐悲鴻畫作《巴人汲水圖》,1.71億元人民幣……

  隨著一個個億元拍品的誕生,持有資本的觀望者被吊起了更大的胃口,而公眾卻逐漸冷感,神經似乎只能被更高的紀錄撩動。在業內人士看來,中國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上,繁榮與隱憂相伴,過去的經驗不能作為今天的參考,但國外的現狀或可成為國內未來的寫照。2010年過去之後,中國的藝術品交易又將呈現怎樣的生態,一切只能交由市場去回答。

  天價高企

  人們回顧2010年的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第一感覺就是“貴”。從年初張大千作品《愛痕湖》開始,“億元”概念引領了大眾對這個行業的觀感。相較於以往,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裏,藝術品拍賣成交價格的紀錄頻頻被破,堪稱狂飆突進。其背後的原因是縈繞在許多人心頭的首要問題。

  藝術品市場資深觀察家周文翰認為,天價頻出與整體成交價格上漲的背後,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大經濟背景下的通貨膨脹。“人們對通脹的預期十分強烈,有些甚至到了恐慌的地步。”周文翰告訴新金融記者,通脹預期使得競拍者對高價格擁有更為良好的承受能力。

  其次,周文翰認為,天價現象非今年獨有,只是較往年更為“顯著”:“遵循過去兩年來的已有趨勢,部分藝術家重要作品價格持續升高,使得今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對這一部分作品更有信心。”基於這一趨勢判斷,今年天價頻出更像是量變到質變的邏輯必然。

  對於明年的走勢,周文翰認為,在政府出臺調控政策後,如果通貨膨脹能夠得到扭轉,那麼天價拍品或將繼續出現,但整體狀況會趨於平穩,不再出現“突進”現象,而會與今年持平。

  泡沫之疑

  雖然“天價”的背後自有合乎邏輯的解釋,但畢竟資本流入的速度超越以往,難免令人心生泡沫繁榮之憂。針對這個問題,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董國強先生向新金融記者解釋說:“伴隨著高速的增長,泡沫必然存在。”最關鍵的問題是,“這個泡沫究竟有多大。”

  董國強先生同樣認為,今年紀錄頻破、天價迭出的結果歸因于藝術品交易市場的長期發展和流動資本的大舉進入。但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藝術品交易都是一個“小圈子”,相較于其他投資領域來說十分弱小。即便發展到今日,“全年總共幾百億的成交量,人家股市一天就不止這個數。”

  這種情況類似于十幾年前的中國股市,只需幾個擁有強大購買力的收藏者密集進入,便能夠撼動市場。但問題是,“95%的中國有錢人並不涉及這個領域。”因此,董國強先生認為,隨著對中國藝術品價值認識的提升、越來越多的資本理性參與,“過億拍品在未來三、五年內將成常態”。

  杭州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鏡清先生也持有相似觀點,眼下的天價拍品令人心生泡沫疑竇,只是因為缺乏往年經驗作為參照。如果若干年後回首,將會發現再正常不過。“齊白石一張畫一、兩千萬,並不算貴。”陸先生告訴新金融記者:“一個活躍的市場必然會有泡沫,這是個程度問題。要是一點泡沫都沒有,它將死氣沉沉。”

  金融助力

  2010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活躍同樣感染了金融市場。以藝術品為投資標的物的私募基金開始出現,而各地文化產權交易所的頻頻舉措,更是豐富了藝術品保值投資的內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收藏业 内外兼修展翼“十二五”
下一篇:浙江日报将举办“浙江收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型宣传研讨会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