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农民家传千年“雪花银”

[日期:2010-12-09] 来源:  作者: [字体: ]
新闻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

张炳华现场展示“雪花银”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见过真正的“雪花银”吗?4日上午,在湖北省图书馆举办的《收藏与鉴赏》讲座现场,一位农民怀揣一块家传的宋代“雪花银锭”请专家“过眼”,让在场的数百观众大开眼界。

  当日,讲座结束后,有数十位听众将收藏或家传的百余件瓷器、玉器、字画等,请主讲者、国家鉴定估价师熊胜华先生免费鉴宝。来自黄陂姚集的农民张炳华也怀揣一块银锭,专程来到现场请其“过眼”。

  细观银锭后,熊胜华眼前一亮:“这是北宋时期的雪花银锭,是国家一级文物,属禁止出境的文物,非常珍贵。”在现场,记者看到,这块银锭呈“束腰状”,长约5寸,最宽处约2至3寸。银锭色泽略发暗,掂在手里,重约1公斤左右。银锭的一面呈密密麻麻的蜂窝状,另一面相对平整,银锭上下角分别镌刻有“思内王三郎”、“雪花银锭”等字样。

  熊胜华说,此银锭为北宋时期著名银匠王三郎所铸,“思内”为其官职名,距今有近千年历史,这样的银锭目前存世稀少,其保守的市场估价约在8万元至15万元之间。

  据介绍,中国大规模使用白银作为主要流通货币是从明朝开始,此前在古代市场流通的主要是铜钱和银票,真正以白银易物的行为少之又少。所谓的“雪花银”往往指的是官银,即由国家发行的具有大额支付能力的白银。这类白银往往不在市面上流通,相当于现在国家的黄金、白银储备一样。这种白银重量大、纯度高,很白很耀眼。于是就有“雪花银”的美称了。

  张炳华向记者透露,银锭为家传之物,平时很少示人,今天终于知道了它的真正价值。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痴迷古币收藏20载
下一篇:爸爸留下的“靖康”钱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