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02日 11:09 凤凰网专稿
何亮亮:21世纪初的中国,两部法律使私人收藏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也使人们的收藏从束之高阁秘不宣示转向了社会流通,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使新文物保护法第五章第五十条中,明确对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藏文物流通作了如下规定。依法继承或者是接受赠与,从文物商店购买,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是依法转让,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这些条款的设立,结束了长达半个世纪,中国法律规定民间私人不能交易文物的现状,许多原来在地下交易文物者可以正大光明地买卖了。还有《物权法》出台,也促进了收藏热潮的高涨。收藏组织和收藏家举办了上千次的展览,收藏书籍大量出版,收藏大军迅速扩容,政府部门和收藏大众产生了收藏活动组织起来,走上健康发展道路的共识,于是收藏协会、收藏俱乐部和民间、半民间的组织应运而生。目前全国各大中城市,包括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地区和县城已经成立了数百个收藏组织。
为了迎合收藏热,一种新的为收藏和艺术品规范交流服务的商业形式也出现了,1992年11月,九二北京国际拍卖会挥槌。1994年春,中国嘉德在北京举办了首次拍卖会,上海、天津、南京、广州、苏州、西安等地,随之涌现了艺术品拍卖公司。
迄今,全国每年有几百场艺术品拍卖会,催生了收藏大腕,收藏大家,流散海外的中国艺术品,通过拍卖会不断地回流。收藏取向也变化了,收藏传统的书画、瓷器、玉器、古钱、木器家具、文房杂项的收藏在延续,但是多是“先富起来”的企业家、文体明星和一些文化人的热门收藏,他们往往是将收藏看成是与股票一样的投资方式。
1996年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了马未都、路东之等4家私立博物馆,如今私立博物馆已经是近千家了,这些私立博物馆虽然有的尚显简陋,但是不同程度地弥补了公立收藏机构的不足,步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继续呈现出腾飞的态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收藏意识大为提高,收藏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