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10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春秋五霸”,是凡粗通中国历史的人都能说三道四一番,尤以卧薪尝胆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翻开中国历史大书,春秋五霸的最后一霸越王勾践的复国之路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记载中,写得惊心动魄。勾践一生还原历史应了这么一段话“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早于明代,在我国的传统戏曲剧目中,就有了反映这段历史的剧目,最早的剧本见于明梁辰鱼的《浣纱记》传奇,各类地方曲目也多有表现,像汉剧、越剧、秦腔、滇剧都有过《卧薪尝胆》的剧目,川剧有《吴越春秋》其中包括《会稽山》、《姑苏台》、《尝粪疗疾》、《战石山》等独立成篇的曲目,更有20世纪60年代曹禺的历史话剧《胆剑篇》殿后,以戏剧艺术生动敷演出勾践的尝粪疗疾,文种的“贵籴栗稿”、“遗美女”、“遗之巧工良材”、“以虚其国”、“以惑其心”、“以尽其财”等破吴九术的历史,热烈地歌颂了受到强吴侵略的越国君民同仇敌忾、奋发图强的英雄气概。

中华大铜章俱乐部近期经过精心筹划推出《越王勾践》铜章,这是又一枚出生在古属山阴地区的伟人在铜章艺术上现身。铜章正面的勾践形象选用名家手笔,陈坚先生整体设计施划。由于还原这段与勾践有关的历史,大家关注的焦点不期然地都集中于卧薪尝胆这段历史,故描绘勾践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在矛盾中发展的性格的原画作本身就非常富有光采;原作中所运用的绘画语言很富有时代的特色,其构图、表达主题思想的形式,都接近于所描绘的历史时期的生活和人物的特点,这使画稿上勾践的历史形象更加鲜明和真实可信。对于铜章二度创作来说,以雕刻见长的铜章艺术有别于平面画图之处,则是更加凸显出铜章雕刻于被表现者上的独到的功力以及所能演示的艺术效果,以铜章的名义将一代帝王的形象塑造的更趋丰满俊朗。铜章画作上的勾践不现卑屈,有的只是坚韧不拔的复国信念;浩气长虹,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胆剑合一的精神,告诉后人一个哲理:只要你足够强大,就可以“百无禁忌”。

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镜头拉近,也都是微渺的个人在大时代中的生存故事。一幕复国大剧经勾践演来本就气势宏伟,这倒是要感谢铜章的制作方,从历史和伟人的角度,以雕刻艺术的魅力再现这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将一个悲剧故事解构得大义凛然,浩然正气,其尙美的震撼穿透力总是能跨跃时空搅动人心。虽然因仁者智者或有区别,但依据典型的历史大背景下营造出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性格刻画的勾践铜章,对于越王的溢美所给予读者和观众的东西,毫无疑问是目前描绘表现历史人物题材的创作中很少能达到的。作为铜章的集藏爱好者而言,我们自然希望能看到从中国视角出发看待中国历史的优秀作品,在《越王勾践》上我们或许看到了这一企图的某些亮点。
悲剧能拉近人之间的距离,长期的逆境生存,能使人心镜明澈头脑清晰。“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失势的帝王以及当权者只有患难中才有容人之量,这在历史上不乏范例。历史上勾践虽然亡国,却用诈降缓兵之计,得以暂免越国最后的灭种之厄。从开始复国之路的第一步起,听纳意见,分辨是非,身体力行,卧薪悬胆,每个时期的“生聚教训”都随着敌情的演变做出相应改变。这场发生在2500年前的吴越弭兵,事实上是吴越两国北上争霸过程中一场“相怨伐”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相互消长的比拼;吴越战争是一个互相复仇性质的战争,夫差是为复父仇而伐越,勾践是为雪会稽之耻而苦心焦虑,志灭强吴,是史家“春秋无义战”的最明显的例证。因此吴越之战本身并无正义非正义可言。针对夫差伐越,蹂躏越土,奴役、掠夺、烧杀越国人民的暴虐,勾践卧薪悬胆、发愤图强的复国计划和其鼓励耕织,奖励生育,富民强军的实施,客观上符合越国人民利益的,故而得到了人民广泛的支持。这样概括吴越战争的性质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它给予今人以启迪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励志图存以及明辨汲取强吴由胜利到失败的历史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