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比尔·格罗斯:关于邮票的痛与乐

[日期:2010-10-12] 来源:  作者: [字体: ]

 “这个嗜好不易与同伴分享、与众人同乐。”

母亲的集邮始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她指望凭这些方寸之物供自己三个孩子将来上大学,于是逢新必买,常常花3美元买上一整版刚发行的面额100分的纪念邮票。就这么陆续购藏了有20多年光景,到了我17岁那年,她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些珍藏,好似捧着会下金蛋的母鸡,拿去吧儿子,拿到旧金山去卖了,你的大学学费就在这里面了。

这些邮票足足有100磅(约合45公斤)重,成百上千版。于是我跳上了驶往旧金山的希望火车。期待满满地找了四个邮贩,结果他们的报价却没一个高过当年母亲买下时的价格。我意识到大学学费泡汤了。这些母鸡永远不会下出金蛋来了,换回的是母亲满脸的失望和沮丧。后来我幸运地拿到了杜克大学的奖学金,才得以入学。不然的话,估计只能去念大专了。

20年前我46岁的时候,钱挣得多了,手头活络起来,于是对邮票拾起了兴趣。或许是自己想证明母亲当年的良好意愿终该得到应有的回报。我研究了集邮方面的文献,分析哪些邮品走势好,哪些就表现平平,我发现很明显只有那些珍邮才能大幅增值,因为那是有钱的集邮人士追逐的对象。我暗暗决心,一定要正确地投资邮票并从中赚钱,以此证明母亲当年的出发点并没有错。

这就是让我涉足邮票收藏这行的引子。

第一次出手是一枚以3万美元成交的邮票。加州拉古娜海滩的当地邮商目光空洞地打量我,觉得我疯了。因为证实很可能我的出价太高了,不过就如我对他坦言的,借着这次特别的交易,我入行了。从投资的立场研究这个嗜好,与我研究债券的角度别无二致。而且我觉得在这一个门当里,这种思路从过去看是独特的,今天仍旧很独特。珍邮好似指纹:你能追踪其过往的拍卖交易历史,哪怕回溯百年都有迹可循。于是我追踪了这枚邮票价格的历史走势,拿它与同期股市和经济的增长率来比较,发现我并没买贵。

我买过的最为特别的一枚邮票,人称“一美分Z-Grill”。世存仅此一枚,1869年由美国邮局发行,我的集藏非此则无以完整。它的价值是如此珍贵,我只能和藏主商量用我的另一枚邮票来交换(注,格罗斯拿来交换的是珍邮“倒置的安妮”),然而实际上这是笔300万美元的大买卖。我不敢确信买得值不值——很可能买贵了。然而入手这枚孤品,让我的美国邮票全集得以告成,全世界独此一家,够酷吧。

本质上来讲,集邮者都是性格内向的人,夜深人静时分,向隅独坐,品阅珍藏,是他们的私享。这个嗜好不易于分庭抗礼、与众人同乐。集邮方面我有两个益友,查尔斯·雪夫(Charles Shreve)和他的前妻特蕾西。他俩就像职业高尔夫球手的挥杆教练,手把手地帮助我。我和他们的交往就快满20年了。

我是从五年前开始考虑出售邮品的。美国历史珍邮我没怎么舍得卖,端详这些老邮票能让我热爱自己的祖国,故而难以割舍。其他一些邮票已经陪伴我度过10多年的快乐时光。不过我觉得,让它们走上拍卖会的销售目录,售卖得来的钱用于医生无国界组织和其他慈善事业,快乐几乎一点儿也不少。

 

双语阅读:Bill Gross On Stamp Collecting

 

译 陈之宇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行家观察:拍卖公司为什么不免责?
下一篇:“十全十美”邮戳走俏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