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10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乃“礼仪之邦”,而作为礼仪重要组成部份的乐舞,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5000多年前的韶乐,据说是虞舜太平和谐之音,曲调优雅宏盛。精通音律的孔子,有机会在齐国的祭祀大典上连续聆听3天,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竟“三月不知肉味”。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的本土乐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延续了将近10个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至唐代达到鼎盛,不仅中原乐舞远传异国,西域以及中亚、印度乐舞也源源不断地流向东方。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大唐王朝,以无比的自信敞开国门,从各种外来文化中汲取新的丰富营养,为古老的中华乐舞增添新的色彩和活力,展现了一个万方乐奏、歌舞升平的新气象。
1995年发行的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1组),其中22克银币“乐舞图”,背面图案是一位印度女郎载歌载舞的精彩场面。近处,伴奏者席地而坐,神情专注;远处,中国长安的大雁塔和印度佛教的石窟群,遥相呼应。由此可知,随着唐僧西游和佛教东传,古印度的乐舞在中国找到了新的知音。
印度乐舞源于对神的虔诚和无私之爱,因为最初是表演给神看的,也因此多了一层神秘色彩。在印度古典乐舞中,手姿是人与神交流的特殊“语言”,大约有100多种,节奏明快,姿态生动,变幻莫测,令人于眼花缭乱中感受无尽美妙。银币画面上的这位印度女郎,戴着珠光宝气的头饰,以及手镯、脚镯等配饰,臂挽彩带,袒胸露脐,妖娆妩媚,激情如火。如此大胆开放的乐舞,对于当时中国的封建传统习俗,无疑是一种强力的挑战。然而,神秘的佛教色彩和动人心魄的艺术之美,终于被博大宽容的中华文化所接纳和融合。
1996年发行的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2组),其中22克银币“载乐图”,定格了丝绸之路上的一幕奇特景观。画面主图是一头昂首云天的骆驼,驼峰上铺着毡毯,形成一个流动的舞台。4名髙鼻子的男性胡人,吹拉弹唱,配合默契,正在激情演出。其中一人挺身站立,张开双臂,放声歌唱,感情十分投入。银币的远景中,还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一位身著长裙的“胡姬”,在乐声中翩翩起舞。
唐时,西域和其他域外传入的乐舞象旋风席卷中原大地。上自皇帝百官,下至工商黎民,莫不深受感染。“胡风”所至,连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诗人也为之倾倒。白居易曾惟妙惟肖地吟咏: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
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其时,京城最富异域风情的文化活动,是在葡萄园中举行乐舞盛宴。每当夏秋之交,葡萄正熟,皇帝亲自率领一班清要文臣,在葡萄架下大陈宴席,边饮美酒,边听宮乐,边看《胡旋》《胡腾》等西域歌舞,吟诗作对,潇洒风流,直至天瞑方休。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把葡萄的种子带到了汉朝,虽说他看到那里“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但他并没有带回葡萄酒的酿造方法。直到唐太宗时,引进西域葡萄酒酿造工艺,“京中始识其味”。葡萄的故事,谱写了一曲又曲中外文化交融的乐章。
其实,上述故事的真正“原版”,是另一款贵金属纪念币,即1997年发行的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3组)中的22克银币“宴乐图”。 你看,画面上,一位丝绸之路上的经商者从远道而来,手中牽着满载丝绸的骆驼。风尘甫定,主人便已躬身相迎。葡萄园中,热情好客的当地居民,按照民族风俗,以葡萄美酒和弦乐歌舞,来表达自己的真诚心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