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10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十珍写毕,心情为之一懈。大有十珍毕,心海平之慨,脑子像被放空而过的巴士一阵轻松。
鸿篇巨制的历史卷帙浩若星海,而文物出土却寥若晨星,恰如枚枚珠贝串织起历史,颗颗珍贵,粒粒晶莹。在历史中搜寻,不是厚古薄今,而是温故知新;不是简单地数说历史钩沉,而是某种意义上的敬天法祖,对先人的缅怀和尊重。叩问历史,是追寻一个民族存在的价值,何以生存何以自尊?历史的驿车奔驰在先秦汉魏、唐宋元明清的驿道,历史就像摩天大厦里千万个门户,通过文物这把破解门户的钥匙交还人类,真实地触摸历史,为我你他和今人后的今人打开一道道未解历史的门。
历史已成过眼烟云,惟有文物方能让你与它真情碰撞,思接千载,感念古今。历史和现实相重叠,探索与思古相交通,可谓寄托遥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文物考古从来不应是个伪命题,除非再造一个历史。“繁华如梦总无凭”。重塑中华文明和人文历史,就要洗尽铅华粉黛,就要还历史以本真。历史有如盘根错节的千年古木,枝叶纷繁,且老而弥坚,它的每一片叶脉都值得我们珍惜一探幽微。于是就有了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于是就有了曹魏大墓的鼓噪纷争。文物拒绝浮夸,不屑人云亦云;踏勘迷津寻找历史的正途,惟有精研探索,索隐求古才能将附在历史的尘沙逐层扫清;他是一代代人文学者、考古人含辛茹苦,爬冰卧雪,风餐露宿,胼手胝足所嬴得的回报。
是历史给今人留下的诸多个惟一的“冰山擦痕”。因此它要经得起敲打,也因而它更显珍贵和尊荣,“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深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千古文物,无可替代,也不容忽略。以权威的身份和声音帮助今人鉴别历史,将其还原在原先的历史舞台背景里,重新思考;以文物释读历史最易去伪存真,身临其境感受体会社会、民情、商业、农业、手工业、经济的相互影响、制约等诸多信息,可以读出历史给予后人的教训和借鉴。国宝文物就像历史的脉搏,是人类叩问历史得到的回应。
十珍写毕,心累卸载,闲暇之余再次赏玩了一遍十珍铜章,更添一层感悟和欣喜,颇有国珍在手如数家珍之感,“国宝十珍”铜章使我获得非同一般的鉴赏体验。也许是写作时段的深度接触,注视铜章一侧各种法书字体的“国宝”两字与铜章正面图案相配衬,想象中的历史的航船,曾在这里泊住,怀古追思更加令人发思古之幽情心驰神往。通过铜章两面字画雕刻的互衬,以精美画面延伸串联起那重又开启的历史,一个真实、立体的历史正剧如徐徐拉开的大幕渐渐清晰地滑入你的眼帘。相信未来将有不断的新发现,充实、刷新原有的映像,整合梳理已沉入心底的历史脉络,还原历史的“清白”,我们期待着欣赏到一幕幕更新的剧情。
文章万般,内容当先。铜章艺术创作又何其不然。有立意,有新意,才叫创意,新的一系列的优秀作品的出水已是帆扬风举,传达着那些成长的、变化的、发展的、爆发的、非常有趣的、并且是令人信服的、有着中国文化价值取向的深度和力度的作品,即中国艺术特色的带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专有“品牌”的个性作品。国宝十珍为今后的其他类别的“国宝”系列在铜章的艺术再现,丰厚了可贵的积累,摸索出为今后减少艺术遗憾的宝贵经验。
搁笔之前,决定用下面这段话结束这篇连载:
“以往的经验告诉学者,我们总是在考古的圈子中找寻着历史发展的轨迹,破碎而间接。直到看到历史(文物)活生生的呈现在面前,才意识到中华多民族文化中有我们挖掘不完的宝藏,有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力量和清高自守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