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石窟文化,金币传承之4—浅议石窟系列金银币(殷敏)

[日期:2010-08-08] 来源:中国集币在线  作者: [字体: ]

石窟系列金银币连载四:中国石窟艺术系列(云冈)金银纪念币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
  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需要指出的是: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据悉,即将于8月底发行的中国石窟艺术系列(云冈)金银纪念币全套共计5枚,其中,1公斤金币、5盎司金币和1/2盎司金币各1枚,最大发行量分别为100枚、800枚和10000枚,1公斤银币和2盎司银币各1枚,最大发行量分别为3800枚和20000枚。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纪念著名集邮家陈印白诞辰90周年
下一篇:马晋"卖"马南不如北 北方市场对其关注度较比高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