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8月上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3组,其中22克银币“商贸图”,描绘中国商贸驼队抵达西方城堡,进行丝绸贸易的情景。画面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驼队前,一匹飞马迎面而来,而骑马作揖者,竟是一只猴子。据说,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驼队,总要带着一只猴子。因为猴子活泼机灵,警觉性很高,可以提前发现和防御诸如毒蛇、猛兽或盗贼的袭击。此外,逗人喜爱的猴子,还可以成为行旅中的一大乐趣。

丝绸之路开通之初,谁也没有想到,古老的罗马帝国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丝绸风暴。其起因,主要源于中国的丝绸有着其他织物无法比拟的优势,绚丽华美,轻柔飘逸,凉爽舒适,引起了人们的狂热追求。此外,中国严格保密的制作技术,增添了它的神奇色彩;西方作家和学者们的激情宣扬,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著名的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前79-前23年),在他《博物志》中说,中国“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他还赞美中国人“极为灵巧”,“大地的边缘也到此为止”等等。据西籍记载,当恺撒大帝穿着中国绸袍去看演出,在场的大臣们都把目光集中到皇帝的新衣上来,个个惊羡不己。王公贵族们狂热求购,相互攀比,把拥有中国丝绸视为高贵和时髦的象征。追赶新潮的浪漫少女,穿着半透明的中国丝衣在大街上炫耀。丝价一路狂涨,一度被“炒”至每磅约12两黄金,以致国库资金频频“告急”。
古罗马的这股丝绸狂飙,影响西方各国,促进了中西商贸交流的迅速发展。据《后汉书》记载,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大秦帝国(古罗马)的第一个贸易商团到达洛阳,受到了汉和帝的召见,并赐予“金印紫绶”。东汉延熹九年(167年),古罗马皇帝又派出使团,向汉恒帝献以象牙、犀角、玳瑁等珍宝,中西商贸“始乃一通”。
丝绸之风延及数百年,一直吹到盛唐,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1997年发行的银币“捣练图”(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3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丝绸生产的兴旺景象。这款纪念币的背面图案,釆用唐代著名画家张萱原作,描绘了捣练、络线、熨平、缝制等过程。画中11位女子,分工明确,次序井然,各司其职,可见丝绸业已从家庭小作坊发展为大规模的织绫工场。据《太平广记》引:当时河北定州的一位富豪何明远,“专以袭胡为业;赀财巨万,家有绫机五百张。” 而江浙一带的丝织品,花式新颖,品种繁多,争奇斗艳,十分精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作《缭绫》一诗,盛赞浙江越州丝绸:“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翦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与此同时,商贸活动还出现了多元化趋势。除丝绸外,茶叶、陶瓷、纸张、金银器、漆器、铜镜等,也从丝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商贸活动的直接结果是,罗马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印度的宝石、香料等,也大大激发了唐人的消费欲望。1996年发行的银币“通商图” (中国丝绸之路金银纪念币第2组),描绘京城长安的文武官员欢迎西方商队的到来,两个爱时髦的妇女匆匆赶往卖洋货的“地摊”。据记载,唐初的长安,分东西两片:东市货栈、店铺鳞次栉比,“四方珍奇,皆所积集”;西市为西域胡商及波斯、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外国商人的聚居区,繁华程度可与东市媲美。

浩荡丝风,演奏出一曲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交响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