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钱币》报2010年7月下旬,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转载于中国集币在线(http://www.jibi.net/),谢谢!
用黄铜材质表现“上海世博会”大主题,质如金,色如金,2010年上海滩激情之夏,也在这尺幅方寸永远定格,凝固为永远的金色记忆。
过去对大铜章的印象,一直是“斗转星移”,是“岁月流逝”,是“沧海桑田”的经典再现,它的美,是凝重的,敦厚的,沉毅的,同时也是粗犷的,简约的。这种几乎固定为模式的印象,在“上海世博会”面前,被彻底颠覆。摆在面前的“上海世博会”大铜章,热情而奔放,明亮而欢快,给人以通透而纯净的感觉。而我们在这枚大铜章的背后,读到更多的,是女性那种恬淡而细腻而真实的温情。
“上海世博会”大铜章的温情,体现在大铜章正面图案舞动的红绸上。它的背景,是以“东方明珠”为代表的上海建筑群。其前景,是热情欢迎四方来宾的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严格地说,这种画面处理,并无新意,在钱币,在证章,在邮票,在磁卡,在诸多收藏品中,十分多见。但设计者在常规的画面中,添以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红绸为重要元素,这使得原本平淡的画面,突然变得丰富而多彩。
大铜章上红绸,在设计者笔下,可以想象为涌动的海潮,蓝如明镜的远天之下,涌动的海潮,是一种激情,是一种仁爱,是一种博大,也是一种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代化大都市上海,立于东方,立于海潮之上,以其仁爱,以其博大,以其宽容,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八方宾朋。“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它在展示自己形象的同时,也把2010上海世博会的理念,如海潮一样,源源不断向外传达。“上海世博会”大铜章的红绸处理,奔放而热烈,从另一个侧面,也表达出大上海对办好这届“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的信心。
从女性的视角,大铜章上的红绸,也可以想象为中国戏剧中的水袖。水袖是演员在舞台上延伸戏剧人物情绪的特技,或甩,或掸,或拨,或勾,或挑,或抖,或打,或扬,或撑,或冲,运用水袖的细长,运用水袖的多变,表现出戏剧人物的有形的形态和无形的心态。“上海世博会”大铜章上的红绸,相对要大出许多,它是上海的“水袖”,是中国的“水袖”。2010上海世博会,是人类的一次盛大聚会,它汇聚了世界各地产品与技艺,历史与文化,风土与人情。大上海欢迎八方宾朋的诚挚之意,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想象力的水袖来表达,独特而富有新意,它使得这种诚挚之意,蒙上了一层浓烈的浪漫的东方神韵。

“上海世博会”大铜章的背面,主图为中国馆西南方向效果图。中国馆的特点,是“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从西南方向仰视,华冠高耸,雄浑有力,具有中华大智慧,中华大文化,中华大气质。迭于中国馆后的3个世博元素,层次分明,起伏有致,衬出“天地交泰、万物咸亨”的隐喻,也衬映出中国馆的恢宏与气势。
始终认为,一枚大铜章就是一幅微幅铜雕,每一位设计者都在这窄小的舞台上,将自己的情感,通过铜雕中的浮雕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或者平淡,或者平庸,或者深刻,或者透彻,但“我”就是“我”,是他们单一对世界的认知,对人生的认知,对表现主题的认知。而这种认知,也会透过大铜章的设计,浸染到我们的内心,从而将我们打动。
“上海世博会”大铜章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种金色的温情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