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一款即将上市的世博大铜章设计图稿上,再一次领略了上海世博的地标建筑东方之冠的壮丽庄严。这款大铜章双面图案,长方形的大铜章很适合主体图案的设计。我们先从B面欣赏。右上方的处理令人赞赏,图案采用世博轴上采集阳光、雨水的阳光谷,喇叭状设施像发光的水母凌空虚步,漂移摇曳在东方之冠的上方,动静的效果时尚而浪漫。90x60mm的画面几乎被“东方之冠”占满。中国馆的设计具有东方人思维的创造,是典型的中华文明的产物,整体视觉效果磅礴大气,斗拱梁枋叠嶂层层出挑,飞檐起伏,框架连绵,凛凛然威压海内俯瞰天下,煌煌霸气独步一方。这不单表现在炉火纯青的建筑技巧和结构工艺,亦大大推升作品的创作空间,以有形之物烘托出博大的意境,显示了中国建筑有能力有创意走向世界的信心。“东方之冠”是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与现代结合的里程碑,其本身凝聚的国人对中国建筑的反思和超越的品格,即便时光流逝仍然姿彩不褪。
如同西洋建筑的柱式变化最能体现西洋建筑的特色一样,中国建筑屋顶样式最能体现中式建筑的特色。翻开我国最早的诗歌集在《诗经》里就已有过这般的描写:“作庙翼翼”(《诗•大雅•緜》)、“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小雅•斯干》)。用朱熹集传中的一句话就是“其栋宇峻起,如鸟之警而革也,其檐阿华采而轩翔,如翚之飞而矫其翼也,盖其堂之美如此。”仿佛先哲千年有知,恰如方正地为其做了解读的注脚。东方之冠高高耸起的硕大屋宇,配以宽厚的正身和阔大的台基,使整个建筑安定踏实而毫无头重脚轻之感,像是把巨大的屋顶压向下方的千钧之力轻轻化解,以中式建筑的特有技法和工艺艺术性地解构了轻与重、高与下的矛盾,体现出情理协调、舒适实用、鲜明节奏感的效果。

中国古代宗庙建筑很早就崇尚飞动。凝重与飞动结合的审美效果,统一形成一种独有的气势,“栋宇的宏壮像鸟类举翅”;“檐阿有华彩,形势轩张,像雉鸟起飞”的支撑方式和意象均来自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支撑方式,飞扬运动生气勃勃;而现代的细部节点和受力传递方式则向人们表明,这却又是一栋新的建筑。这里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看似叠涩出挑的繁复实则是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就在这不事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体量的空间中那种不含丝毫虚飘轻浮,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一般的艺术手法所难以企及。古意新风的建筑风范,其表里均具风格上的完整性,建筑处理上并没有简单的采用仿古,而是兼具了装饰表现主义和拟真写实两种风格,使建筑主体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给予我们一个具有完全现代的功能和技术特征的新建筑。
A面的图景形象,活跃的“海宝”占据画面的中心,左上方这届世博会徽点明了作品的主题;远景是浦江和外滩,新颖的是水中外滩和东方之珠的剪影图像,但不知由图稿再“还原”到大铜章之上是否还能原景重现景自天成。
如同写作一样,世博大铜章为我们创造出拥有色彩和激情的世界。沉浸在这份难得的艺术静谧中,让人心中充满对艺术的激情和感应•••而大铜章带你神游艺术之海,穿越今古,将被尘世污染的麻木感官激活,然后用大铜章的笔墨停住时间,与历史同在。
世博中国建筑的艺术形象的丰饶,给世博大铜章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可资借鉴的联想。这枚大铜章,是目前笔者所看到的世博纪念品中不可多得的具备相当艺术涵养的艺术品。在专项收藏里,我会令这枚甚具收藏和鉴赏价值的珍品,进一步演化成我手中当代的艺术珍藏。“红尘自有痴情者,莫笑痴情更痴狂”,艺术品的爱恋,不是对价值的贪婪,而是对这笔“艺术财富”的感悟和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