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明城砖有简体字 专家:这是工匠的习惯写法

[日期:2010-07-22]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7月22日 08:36:15  来源:金陵晚报

    明城砖上咋会有简体字

    专家说:这是明代工匠的习惯写法

    近日,西祠“南京城市记忆民间纪录团”网友在拍摄明城墙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600多年历史的明城墙城砖上竟然有一些简体字。网友将这一发现告诉本报记者:“简体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大规模推行的,明代城砖上怎么会有简体字呢?”

    网友们是在清凉门一处城墙上发现刻有简体字的这块城砖的,简体字为“刘”。这些城砖上的铭文是这样的:“总甲刘 □成 窑匠谢七”、“安庆府桐城县提调司更刘惟中洪武七年”。网友对记者说,“刘”的繁体字为“劉”,在简体字通行之前,历朝历代文献、档案中的“刘”都写成“劉”字,而城砖上出现简化的“劉”——“刘 ”,让人觉得奇怪。

    历史资料记载,朱元璋下令建造南京城墙时,对于城砖的问题格外关注。对于质量不过关的城砖,朱元璋是要追究责任人的。因此,朱元璋规定,城墙砖上要印上烧造的地区、单位、负责人姓名、窑匠姓名等信息,以便追查起来有所凭据。“如此说来,城墙铭文也不是随便刻上去的,这些工匠为什么敢于刻上简体字‘刘’呢?”

    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著名书法家徐畅先生。徐畅告诉记者,简化,是汉字发展的一个趋势。汉字简化现象从魏晋就已经出现了。到隋唐时,简体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尤其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因此,虽然简体字“刘”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推行的,但不排除明代时,民间下层人士就已习惯地把“劉”写成“刘”。不过,一个在当时不登大雅之堂的“俗体字”出现在被朱元璋看重的明城墙铭文上,这就是一个不大容易说清的谜团了。 (记者 于峰)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四川民办博物馆:建“聚落”或“隔山打牛”
下一篇:侵华日军七三一遗址能否申遗?其价值何在?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