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一位老邮政的集邮情

[日期:2010-07-20] 来源:互联网  作者: [字体: ]

一位老邮政的集邮情

记峰峰矿区邮政局退休职工张士千的事迹

郑学文
王海涛


“集邮——陶冶情操,增知长智,怡情会友,丰富生活。”这是中华全国集邮协会会员、邯郸市峰峰矿区邮政局退休职工张士千常说的一句话。然而,更重要的是他用实际行动传播着集邮文化,践行着“文明使者”的神圣义务。

张士千,曾用名张世谦,男,现年65岁,1963年初中毕业,插队劳动到北大荒,1968年返回故乡和村镇八特村当了青年农民,1973
年调入峰峰矿区邮电局工作,1998年从邮电局内退。在20多年的从邮生涯中,他热爱邮政、喜欢集邮。尤其是退休后坚持不退职,以邮交友,以邮会友,自觉履行着“文明使者”的光荣义务,把一颗炽热的爱心,献给了社会。他2000年被邯郸市授予“最佳文明市民”荣誉称号,连续9年被峰峰矿区授予“特色文化户”,并当选区特色文化户联谊会会长,区集邮协会理事,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委员。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再现他的工作场景,写真他退休后的生活。


爱邮政——勇于奉献

1973年,张士千穿上“邮政绿”,成为一名光荣的邮电职工。从此,他爱本职、爱邮政,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在被称为鸿雁传书的岗位上,他先后当过投递员、话务员、电报投递员、代班长、分拣员… …,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能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苦练基本功,将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从他手里投递出数以万计的邮件、报刊,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因此,他曾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春去秋来,年复一年。记得一年的秋天,张士千同志当投递员跑农村邮路期间,每天要骑着自行车,驮着近百十斤重的报刊邮件,往返60多华里。那时路况较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天在山沟土路、坡坡坎坎上往返,风雨无阻。那时,他的一双儿女年纪还小,爱人工作也忙(上倒班),每天忙完工作还要到托儿所接孩子,分担一部分家务。一次,他骑着自行车,带一大捆报刊、邮件到界城镇投送,当他赶到界城中学时,倾盆大雨瓢泼而来。为尽快完成投递任务,不让用户着急,他不顾中学师生的劝阻,毅然踏上弯曲泥泞的道路,自行车骑不动,就推车步行,滑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翻坡、过沟一路向前,40多公斤重的邮件好像有千斤,雨水、汗水混在一起,两条腿也似绑了沙袋,举步维艰。从北界城到孙庄、李家庄、双合沟、苏村、东西老鸦峪、柳条,这短短的30多公里的邮路,这平时最多五六个小时就能走完的邮路,那天他足足走了十几个小时,连午饭都没有吃上。晚上八九点,当他迈着疲惫的步履赶到托儿所见到两个年幼的孩子时,辛酸的泪水不由自主地从这个汉子眼底涌出……。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这就是一心为邮政、勇于奉献的好员工——张士千。
爱集邮——诚信交友
由于工作的原因,张士千天天和邮票打交道,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那迷人的方寸天地。
是啊,方寸之间天地宽!在职期间,他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忙里偷闲,热心集邮,集邮不仅充实了他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而且使他增长了知识。方寸之间凝聚着他对美好理性的寄托;凝聚着他对邮政事业不懈的追求;凝聚着他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几十年如一日,以邮票为媒,广交朋友,留下不少佳话。
家住吉林省大石头林业局深山老林的韩立军,父亲是伐木工,尽管他住的地方与外界几乎隔绝,但邮票使这位14岁的少年与张士千结识,并成为忘年之交。当张士千得知韩立军父亲病故,兄妹俩克服困难,艰难求学时,张士千毫不犹豫地赠送他价值800多元的邮票,并千叮咛万嘱咐,鼓励这位少年丧父的朋友好好学习,做好集邮,立志成才。后来,韩立军考入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山东,两次到峰峰拜访这位集邮恩师。
秦皇岛民族路海军干休所一位将军集邮朋友,出差到马头一个海军仓库,专程赶到峰峰看望张士千,在互相交换集邮藏品中,这位老将军倍觉张士千是位很有前途的集邮人才。他们分手一星期后,老将军专门派秘书从秦皇岛到张士千家中,送他两本珍藏多年的集邮册和照片,鼓励他在集邮领域更上一层楼。
一位远在海峡对岸的集邮朋友慕名来信,告知其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去了宝岛台湾,风烛残年的他,生前唯一的愿望就是见见自己留在矿区石桥村的两个不识多少字的农民儿子。张士千不辞辛苦地帮助他们办理了赴台探亲手续,使得分离多年的骨肉至亲得以团圆。
张士千同志以诚信实在,乐于助人,广交天下朋友。在他集邮活动鼎盛时期,最多一天收到海内外集邮界朋友来信100多封。上至大学教授、讲师、专家、学者、解放军将领、集邮收藏名家,下至工人、农民、十多岁的少年儿童,国内外集邮朋友800余人。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才8岁。对于这一大批集邮朋友的信件,他坚持每信必复,有求必应,从不使对方失望。集邮就像一条纽带,紧紧把他们互相之间的友谊、抱负、志向连接起来,互相传递和谐、文明、真爱……他1984年被吸收为中华全国集邮协会会员。

爱收藏——乐于展览

1998年从繁忙的工作岗位上退休之后,集邮便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随着知识面的拓展,他又迷上了收藏。在他家里,除了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品外,全是邮票和收藏品。

收藏是一种责任,一种幸福,也是一份永恒的纪念。张士千酷爱收藏,在他几十年的收藏中,他省吃俭用积攒5万余元,收集了中外邮票60多册,火花4万余枚,毛主席像章1500余枚,古币纸币400多种,陶器200余件,粮票8000余张。在这几种收藏中,他对毛主席像章的收藏更是情有独钟。刚开始,他怀着对毛主席无比崇敬之情,执著地追寻毛主席像章。为了收藏到更多的像章,他四处找亲戚、托朋友、跑市场。功夫不负有心人,30余年的心血,他收藏了很多毛主席像章。去他家采访时,在他那间展览室中,像章的图案五光十色, 形状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毛泽东纪念章雕刻的内容囊括了领袖从读书时代到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大部分历史重大事件,可以说是一代伟人生平事迹的再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他手中收藏的毛主席像章价值翻了许多倍,曾多次有人出高价要收买他收藏的纪念章,均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藏品是财富,但不是货币。‘红色收藏’不是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想让更多的人通过藏品来怀念伟人,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才是他投资收藏的最大心愿。”他收藏是为了展览,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牢记历史、分享快乐,特别是2003年毛泽东主席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他的毛主席像章藏品先后在革命圣地西柏坡、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和湖南韶山毛泽东主席故居展出,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他本人还受到毛泽东孙子毛新宇和李银桥等毛泽东生前身边工作人员的亲切接待,并合影留念。他自办家庭“火花集邮收藏室”,被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南京市火花协会、济南市火花协会吸收为会员。他的藏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巡回展览,并多次获奖。自2000年以来,他连续9年被峰峰矿区区委、区政府授予“特色文化户”,其“火花集邮收藏室”被峰峰矿区关工委、区教育局授予峰峰矿区“德育教育基地”,2003年被峰峰矿区授予“首届十佳民间艺术家”称号。他的事迹被载入《中华全国集邮名人大辞典》《中国收藏名人辞典》,还被中央电视台(CCTV-7)“文化与生活”栏目、《农民报》、《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爱孩子——甘做园丁

张士千喜爱孩子,热爱少先队工作。1998年退休后,他被峰峰矿区第二小学、豆腐沟小学、区直幼儿园、职教中心(原春华中学)、邯郸市第十四中学等中小学聘请为校外辅导员。他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培养和教育孩子动手的能力。他义务给孩子讲解集邮知识,在学校举办邮展,培养了一大批“小集邮爱好者”,先后有400余名青少年成为集邮协会会员。尤其是峰峰矿区第二小学,他积极与学校领导联系沟通,使该小学创办了固定的集邮室、英雄中队室、队课室、荣誉室,将集邮活动融入学生德育教育之中,还多次组织学生参加了河北省及邯郸市的书信文化、邮票设计大赛,并取得佳绩。2004年,使该校被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张士千的家也是孩子们的乐园。他在人民街居住时,所在的居委会有40余名年龄在11岁至14岁的孩子。为使这群孩子在校外、节假日也能增长知识,健康成长,他可谓操碎了心,费尽了劲。为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他组织孩子们开展了猜字谜、组词、造句、填字旁活动。为活跃孩子们的文体生活,他组织少年儿童开展了舞蹈、跳绳比赛、诗歌朗诵会、歌咏比赛会、集邮知识竞赛等活动,还选拔优秀节目,在重大节日举办文艺晚会和上门慰问演出。“六一”举办儿童文艺晚会,“八一”建军节主动到区消防队和光荣院慰问军属演出文艺节目,国庆节举办“我爱祖国”演唱会。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他组织学生举办烛光晚宴,自费购买蔬菜、食品,自备炊具,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菜、做饭,自己品尝打分;他组织孩子们到元宝山春游,锻炼孩子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他利用家门前滏阳河河间滩涂空地,修建小型足球场,组织孩子踢球;暑假期间,他将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暑期小红花比赛,内容是看谁做的好事多,看谁不进电子游戏厅、网吧,不破坏花草树木,保护环境,互相监督等等,开学前总结评比,表彰先进戴红花。为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每次活动结束后,他总要购买学习用具奖励优秀孩子。不少家长主动拉着孩子找到他家,要求参加他组织的校外活动。退休后的十多年,他先后自费万余元支援学校集邮活动、为优秀生和贫困生购买学习用品。
他的举动得到政府的肯定,2004年被邯郸市委、市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被峰峰矿区区委、区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7年被共青团邯郸市委、邯郸市人事局、邯郸市教育局、邯郸市关工委联合授予邯郸市优秀志愿辅导员。

爱社区——服务居民

退休在家的张士千,积极发挥夕阳余热,热心社区服务。起初,他将自己在邮局工作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带到家里,便自费订阅了《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集邮报》《集邮》杂志,开始有居民来找他借阅,后来他干脆将自己订阅的报刊免费拿给居民观赏阅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们渴望知识的欲望,前来他家找书报的人逐渐增多,对书的需求面不断扩大。为方便居民,服务社区,他和老伴及家人一商量,投资2000余元,购买了200多种图书,办起了家庭图书室,免费供居民借阅和阅览。
为使社区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健康长寿,安度晚年。张士千主动配合居委会组建了“夕阳红秧歌队”,自费为队员购买扇子、彩带等用品。通过扭秧歌,沟通了邻里关系,使中老年人扭出了健康身体,扭出了幸福家庭,扭出了文明社区。“笑一笑、十年少”,为使邻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欢乐氛围,他主动在自家购买了象棋、军旗、跳棋,光扑克牌不知用坏了多少副,还免费提供桌椅和晚上照明用电,他家俨然已经成为一所“老年娱乐活动中心”。
“付出总有回报”。他的事迹得到了居民和领导的称赞,2002年他光荣地被峰峰矿区授予“十佳道德明星”,2006年被峰峰矿区临水镇评为“阳光老人”。
岁月如歌,路是无字的史册。张士千同志以一位老邮政的集邮情怀,感染着身边人,感染着下一代。他退休不退职,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大写人生”,为中国邮政树起了“金字”招牌。在他背后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谱写出一篇篇壮丽的诗歌。让我们为这位“阳光老人”祝福,祝好人一生平安,愿老邮政——永远年轻!
图片说明:张士千在自己卧室收藏的毛泽东主席像章

22张士千近照.jpg (59.7 KB)

22张士千近照.jpg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中国第一枚邮票诞生于上海
下一篇:中国为理查德发邮票 只限400套珍藏版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