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清政府准许海关试办邮政,被视为中国数千年邮驿通信历史的终结和近代邮政制度建立的标志。
1878年7月至8月,铭记为“大清邮政局”的“江山云龙”图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3种面值邮票(图1)开始发行。邮票发行之际实无正式名称,后世参照随后发行的相对变小的类似图案邮票而将其称作“大龙邮票”或“海关大龙邮票”。直到1988年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中国原邮电部正式将其定名为“中国大龙邮票”;我国台湾邮政、集邮界则冠名“海关一次云龙邮票”。鉴于发行单位与中国近代邮政制度建立的关系,邮政官方始终认定大龙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
但对于“中国第一套邮票”的说法,海内外集邮界尚存另一观点。此观点认为,1865年8月,非法占据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行政当局“上海工部局”组建的近代邮政性质机构——“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了铭记为“上海工部书信馆”的无齿“云龙”图1分银、2分银(2种刷色,另有大写“两”1种)、4分银、6分银、8分银、1钱2分银、1钱6分银、4钱银和8钱银面值10种邮票(图2)。其命名与海关大龙邮票相同,后世称之为“上海工部大龙邮票”或简称“上海大龙邮票”。上海大龙邮票早于上海大龙邮票问世多年,遂有资格一争“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地位。
有集邮者认为,因其发行主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书信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产物,集邮界不少人士和中国邮政官方专门为其辟出一个既有别于外国邮政范畴的在华“客邮”,又不属于中国邮政体系的所谓“商埠邮政邮票”类别。但“商埠邮政邮票”就是中国地方邮政邮票,上海工部大龙邮票作为“商埠邮政邮票”之首,何况画面又纯粹是当时中国象征的龙图腾,理应算“中国第一套邮票”。纵观不少国家,像印度等均把国内某一地方邮政主体发行的邮票奉为本国最早的邮票。由此,有集邮者认为,海关大龙邮票似可定位为中国邮政第一套邮票。
不过,不管如何争议,中国第一套邮票出自上海却是毫无疑义的。上海工部大龙邮票在上海租界范围发行、使用自不待言;海关大龙邮票在上海印制,上海也是全国5处海关邮政试办、邮票发行地之一。时至今日,当初率先对外发售、使用清海关大龙邮票的天津地方邮政、集邮部门,已充分认识到海关大龙邮票的影响力,频频将其用作对外宣传的标识。那上海邮政部门是否也能够本着客观、求实的历史眼光,科学评价上海工部大龙邮票的历史地位,将之当作上海邮政、集邮的“名片”呢?
1878年7月至8月,铭记为“大清邮政局”的“江山云龙”图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3种面值邮票(图1)开始发行。邮票发行之际实无正式名称,后世参照随后发行的相对变小的类似图案邮票而将其称作“大龙邮票”或“海关大龙邮票”。直到1988年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中国原邮电部正式将其定名为“中国大龙邮票”;我国台湾邮政、集邮界则冠名“海关一次云龙邮票”。鉴于发行单位与中国近代邮政制度建立的关系,邮政官方始终认定大龙邮票是中国第一套邮票。
但对于“中国第一套邮票”的说法,海内外集邮界尚存另一观点。此观点认为,1865年8月,非法占据上海的英美“公共租界”行政当局“上海工部局”组建的近代邮政性质机构——“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了铭记为“上海工部书信馆”的无齿“云龙”图1分银、2分银(2种刷色,另有大写“两”1种)、4分银、6分银、8分银、1钱2分银、1钱6分银、4钱银和8钱银面值10种邮票(图2)。其命名与海关大龙邮票相同,后世称之为“上海工部大龙邮票”或简称“上海大龙邮票”。上海大龙邮票早于上海大龙邮票问世多年,遂有资格一争“中国第一套邮票”的地位。
有集邮者认为,因其发行主体——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及书信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产物,集邮界不少人士和中国邮政官方专门为其辟出一个既有别于外国邮政范畴的在华“客邮”,又不属于中国邮政体系的所谓“商埠邮政邮票”类别。但“商埠邮政邮票”就是中国地方邮政邮票,上海工部大龙邮票作为“商埠邮政邮票”之首,何况画面又纯粹是当时中国象征的龙图腾,理应算“中国第一套邮票”。纵观不少国家,像印度等均把国内某一地方邮政主体发行的邮票奉为本国最早的邮票。由此,有集邮者认为,海关大龙邮票似可定位为中国邮政第一套邮票。
不过,不管如何争议,中国第一套邮票出自上海却是毫无疑义的。上海工部大龙邮票在上海租界范围发行、使用自不待言;海关大龙邮票在上海印制,上海也是全国5处海关邮政试办、邮票发行地之一。时至今日,当初率先对外发售、使用清海关大龙邮票的天津地方邮政、集邮部门,已充分认识到海关大龙邮票的影响力,频频将其用作对外宣传的标识。那上海邮政部门是否也能够本着客观、求实的历史眼光,科学评价上海工部大龙邮票的历史地位,将之当作上海邮政、集邮的“名片”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