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7月19日 08:29:54 来源:西安晚报
近日,“首届中国私人博物馆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引发了专家对私人博物馆如何生存发展等热点话题的激烈探讨和关注。
私人藏家依靠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收集保护了大量文物、有价值的民俗、民族遗产,并力所能及进行了推广、传播。但现实问题是,私人博物馆没有国家扶持,更面临着很多法律的限制、现实的约束,多半经营困难,艰难求生。辛苦收集整理成系统的藏品又面临着重新流散、甚至被毁掉的危险。谁来保护私人博物馆?私人博物馆面临的实际困难如何解决,私人博物馆如何传承、开发、发展?这些问题都深深困扰着每一位私人博物馆馆长——
“收、藏、鉴、赏,赏是最高境界,却也是做得最不到位的地方。”
收藏界里有“片儿白”称号的白明向同道们诉苦。他的同道是18名来自海内外的私人博物馆馆长,其中有专门从新西兰越洋飞来、收藏劳斯莱斯古董车的藏家周勇,成都民俗收藏的大家赵树同教授,被称为收藏界诤友、《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的作者吴树先生。
改革开放30年,一批中国人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开始深入文化领域。他们从个人兴趣出发,耗费几十载光阴将自己的资金变为珍爱的藏品。一些有责任心的藏家更是将藏品建成私人博物馆供公众参观,为社会服务,被誉为当地的文化符号或城市名片。但由于现实的困境,这些私人博物馆的日子普遍不好过,藏品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其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也被严重低估了。
论坛上,私人博物馆馆长们都有一个共识:“藏品是社会的,是文化的,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