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立大师工作室
一些工厂倒闭之后,大师工作室成为部分技艺传承的首选落脚点。
目前,传承“八绝”的工作室有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堪称小企业;有的只是艺人自己找个独立的工作空间,带带徒弟,自己搞创作,类似艺术工坊;还有的挂靠在某个公司旗下,接活,计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大师工作室约有30个。
大师工作室灵活自主,更重要的是容易培养独特的个人风格,也有利于不同技艺风格的传承。但是,市场压力对工作室显得尤为突出。有些“体制内的大集体”,像北京珐琅厂、牙雕厂,即使收益不佳时仍能保证每年有一些创新之举,但小型工作室却难以负担大量耗资的高精尖艺术品的制作,为保证生存往往以商业订单优先,缺少精力和资金去钻研工艺发展与创新,何况商业订单对品质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牙雕代表性传承人柴慈继觉得工作室和企业各有所长,“要做大件精品,不管是从资金还是人力来看,当然还是企业更有力量组织。所以两者合作,共同创作的方式应当是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千容表示,“只要是对项目保护和传承有好处,任何形式我们都欢迎。”
- 重设专职“造办处”
“造办处”只是个形象的比喻。
“燕京八绝不能完全市场化,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体的技艺类别上给予一定的体制机制上的保障。”金漆镶嵌公司陈同友说。也有部分学者提出,有些技艺并不适合完全市场化,建议根据不同技艺自身特点,可以模仿清朝设立造办处的方法,设立专门的机构全面负责某些技艺的生产、销售。
比如宫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度,是因为最初“造办处”不计工本的生产方式。“这种皇家工艺要追求艺术水准,就势必牺牲许多市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说。宫毯大师康玉生也指出,目前云锦就由国家负责收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