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留不住 老人呆不久
“八绝”传承的核心是带徒。
2000年,金漆镶嵌厂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在北京工美技校招收了一个班32名学生进厂。10年过去了,全班只剩下7人还在厂里,从事核心技术业务的只有2人。“生产基地在河北,每周只能回来一次,刚转正后工资也才几百元。北京孩子哪儿干啊。” 金漆镶嵌公司总经理助理、也是厂里的老职工陈同友说。去年年底,公司转而在河北当地招收农家子弟进厂当学徒,工资已经翻倍,但不到半年,50多人已经跑了10个。
京绣大师刘秀花30岁不到就开始带徒弟,至今带出两三百号人,目前只有8个人还坚守在京绣一线上;前北京花丝镶嵌厂副厂长季荣一的花丝镶嵌工作室也曾试着找来十几个农村青年学徒,还给大家配备了工作台,一周后人全跑了,有人直接问:“我每天做小工都能拿60块钱,你这里一天能给几块钱?”
新人留不住,老人也呆不久了。
程淑美担心地说:“在大多数行业中,五六十岁已经是退休年龄,可在‘八绝’里,四十岁算年轻人,五六十岁的才是主力军。象牙雕刻,最年轻的师傅47岁;雕漆,7个大师平均年龄55岁,工作室里的员工都是退休返聘的老工人;花丝镶嵌艺人,绝大多数50岁以上。就这么再过五年,技术好的师傅也都要回家养老了。”
现有从业人员水平也参差不齐。
拿宫毯来说,目前地毯五厂在做高级宫毯的有12人,但全面掌握盘金毯制造技术的,只有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宫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康玉生的徒弟王国英一人。“就算是12人,基本上也只能照着坐标纸做‘死头活’,不会‘活织’。”康玉生说,厂子在外还有个负责普通宫毯织造的车间,大概有工人100名左右,可他们只会基本的织造,不会后期片剪。宫毯“三分做七分铰”,需要片剪的毯子只能运回厂里由12名工人收尾。
留不住人的最大原因只有一个——收入不高,收入不高的原因只有一个——效益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