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创汇主力成抢救对象

[日期:2010-07-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2010年07月19日 10:44:39  来源:北京日报

老师傅向学徒传授象牙雕刻技艺。

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在研究花丝镶嵌作品。

王国英在向记者展示宫毯织造技艺。

    “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

    人间巧艺夺天工。燕京八绝堪当此名。

    6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文化遗产日,而在不久前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上,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绝”代表作中,除京绣外,悉数亮相,美艳绝伦。它们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境界,甚至是一种哲学。

    然而,眼下的“八绝”,“绝”字不单指技艺绝伦,它们的传承正面临绝境……

    绝境

  - 创汇主力沦为抢救对象

    采访燕京八绝的老艺人,他们喜欢从上个世纪的故事讲起,因为新中国成立初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这些特种工艺最辉煌的时候。

    燕京八绝曾是清代皇家御用的奢侈品,它们汲取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高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随即开办工厂,延续中华百工的匠心文脉和技艺体系,燕京八绝成为国家创汇的主力军。

    “那时北京拥有工艺美术工厂、花丝镶嵌厂、雕漆厂、首饰厂、象牙雕刻厂、金漆镶嵌厂、玉器厂、珐琅厂、地毯厂等一批专为特种工艺美术行当设立的大型生产基地,光地毯厂就有8个。我们生产的工艺美术品大部分出口。”国家工艺美术大师、花丝镶嵌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淑美回忆。

    三十年过去了,工艺美术品早已不算创汇的同义词。产业规模迅速缩小,技艺本身的存活面临极大压力。

    如今,北京花丝镶嵌厂、北京工艺美术工厂、北京首饰厂都已不复存在,地毯厂从8个变1个,雕漆厂也早已停产。幸存下来的只有几个厂子和零星的工作室。花丝镶嵌艺人从当年的2000多人降为如今的三四十人,“其中能创作的,数不过一只手”。

    “八绝”已跌成了亟须抢救的文化遗产。2006年至2008年,燕京八绝先后有七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京绣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但,传承之路谈何容易。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圆明园文物修复没争议不正常 定石膏配补法
下一篇:引发欧洲"厨房革命" 德化白瓷:骄傲的"中国白"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