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圆明园文物修复没争议不正常 定石膏配补法

[日期:2010-07-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采用白石膏配补方法修复的青花盘(修复前)

修复后

    记者手记

    圆明园,每个细节都挺复杂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50年的沉淀,让圆明园在国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园林那样简单。它记录的历史,它承载的内涵,它的一草一木和每一件器物,无不时时牵动着人心。

    进入21世纪,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壮大,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带来的对历史、收藏和文物兴趣的提升,圆明园愈发频繁地进入人们的视野。

    从整个园区是该原样不动还是该复建仿建这样的宏观构想,到一方磁盘是该补配石膏还是该复原描金这样的具象选择,围绕圆明园的一个个问题随着人们关注度的提升而被无限放大。

    其实,属于圆明园的每个细节都很复杂,并不能用“是”与“非”,“对”与“错”来草率评判。

    譬如,在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中,围绕着每件器物所产生的问题就都不简单。业内人士会考虑,到底选择哪种修复方式最妥当?新闻媒体会聚焦,文物修复的意义在哪里?普通公众会关心,修复过程是不是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科学进行?事实上,即使是最权威的专家,面对圆明园的一个个问题,也很难给出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

    就拿这次大规模的文物修复来说,大家将目光集中在修复工艺本身优劣争论的同时,却忽视了修复文物背后更大的指向。

    在全社会高度关注圆明园文物的流失与海外寻宝的背景下,有关各方正视现有圆明园文物资源,通过修复使圆明园受损文物重现风采,实实在在发挥现有文物的作用,确实值得重视和肯定。 (记者 董城)



上一页 [1] [2] [3] [4]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世博铜章上悠游世博
下一篇:"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创汇主力成抢救对象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