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闻

圆明园文物修复没争议不正常 定石膏配补法

[日期:2010-07-19] 来源:  作者: [字体: ]
 

采用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法重绘的“五福(蝠)捧寿”盘(修复前)

采用可识别性恢复原有图案法重绘的“五福(蝠)捧寿”盘(修复后)

    专家最终青睐传统石膏配补法

    针对有媒体报道的圆明园首批修复文物“质量不高,没有精品”的说法,主办方回应,首批修复的20件文物,是有意识地选择了品级较低的清代民窑瓷器,目的就是多尝试几种修复方式。

    据介绍,本次评审,共有五项议程,一是评审专家介绍;二是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情况及修复技术汇报;三是专家对首批圆明园修复文物评审;四是专家评审意见汇总、签署意见;五是圆明园第二批待修复文物汇报。业内人士指出,在文物修复鉴定会的专家评审中,质疑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在评审中,专家针对选择哪种修复方式展开了激辩。有的专家表示,使用金漆修复不适合我国文物的实际情况,造价过高;有的专家指出,如果没有文物原真的照片和图纸,就不能靠想象或推测对残缺处的图案进行修补和重绘。最后,专家们对中国传统的石膏配补方法投了赞成票。

    杨志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专家们最终选定主要以“白石膏配补”的修复方式,主要还是基于圆明园文物所承载的特有历史、文化以及中华民族情感的考虑。圆明园遗址出土的瓷器,如同圆明园遗址一样,不能完全修复、重新构建。对文物破损部分做好保护的同时,突出它的残状也很重要,既记录历史信息,又是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杨志军还谈道,针对具体的器物要区分对待,严谨地开展学术上的讨论,不宜搞千篇一律。

    记者在《圆明园出土瓷器保护修复评审会专家意见》上看到,与会专家联名签署了四点意见:一是依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的文物修复原则进行工作;二是所采用的修复方法、技术路线合理,使用的材料基本可行;三是对于圆明园此批瓷器的修复,应根据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特点,保留其遭破坏后的历史信息;四是对于缺失的部分,在无依据的情况下,不主张进行原有图案复原。

    日前,圆明园第二批待修复的文物经过遴选正式确定,共10件瓷器,均是康熙年间的官窑。这10件文物包括3件康熙款二龙戏珠碗,4件康熙青花龙红海水纹盘,还有康熙青花菊花杯、康熙青花桃实勾莲纹盘和康熙釉里红龙纹缠枝花纹碗各1件。这批官窑文物虽非圆明园最好的精品,但标志着圆明园文物修复工作开始进入攻坚阶段,其价值依然不可小觑。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阅读:
录入:007com

评论 】 【 推荐 】 【 打印
上一篇:“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世博铜章上悠游世博
下一篇:"燕京八绝"的艰难传承:创汇主力成抢救对象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点评: 字数
姓名: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